日前,克拉克森研究發布報告,預計中國海上風電裝機“十四五”末望達60GW,較當前增長約150%。在雙碳目標下,海上風電市場空間廣闊。來自重慶市經信委的數據顯示,目前,重慶已形成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裝”)為“龍頭”,80余家配套企業,年產值達500億元的風電產業集群。
由中國海裝設計制造的國內首臺深遠海浮式風電裝備——“扶搖號”,完成總裝并將于近日完成并網發電。這一里程碑式的節點,將對我國海上風電邁向深遠海、助力“雙碳”目標達成產生深遠意義。
據了解,“扶搖號”浮式風電裝備將應用于平均水深65m的海域,具備環境適應性強、浮式機組功率國內最大、浮體結構形式簡單、系泊錨固系統可靠性高、一體化設計等諸多優勢。
“浮式風電機組已成為60m水深以上的海上風場建設必然選擇。” 中國海裝黨委委員、總經理助理李曉艷表示,當前,海上風電機組主要是通過單樁或者導管架式等結構固定在海床上,當水深大于60m時,這種結構的成本急劇增加。而采用漂浮式基礎的風電機組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扶搖號”主要部件90%以上在國內完成配套。李曉艷表示,作為國內乃至國際上首個由風電整機廠商直接主導的浮式風電示范工程,中國海裝在“扶搖號”研發過程中提出了面向工程應用的成套解決方案,掌握了浮式風電裝備開發的全流程技術開發能力,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李曉艷介紹道,目前公司正加快推進下一代H260級海上風電機組研制工作,確保首款H256-16MW機組順利完成示范應用,并有序開展20MW級海上風電預研工作,持續鞏固中國海裝在海上風電領域的“領跑”地位。
上游新聞記者了解到,2004年,中國船舶集團在渝布局風電產業,成立中國船舶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隨著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重慶地區風電產業鏈實現了協同快速發展,形成了以中國海裝為龍頭的“協同設計、協同制造、協同服務、協同管理”風電全產業鏈協同作戰模式,在科技創新、產品開發、售后服務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重慶風電產業做強做優做大。當前重慶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風電產業鏈,年產值達500億元,帶動重慶地區80余家配套企業發展,創造并帶動就業崗位3萬余個,上繳利稅超3.6億元,為重慶裝備制造業的一大支柱板塊,同時推動重慶制造業向綠色制造和高端裝備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