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29日深夜出發去太空,它將與中國空間站組合體“會師”,而后“神舟十五號”的三名航天員將與“出差半年”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進行在軌輪換,中國空間站將首次實現6名航天員在軌短期駐留。
輪換期間,中國空間站有兩艘載人飛船同時停靠,但由于停靠位置的不同,看似狀態相同的兩艘飛船,無論是光照發電條件,還是天地通信條件都完全不同,其各種“用度”如何保證?
研制歷程 吳敬博 攝
精準用電避風險
記者從承擔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電源分系統研制工作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簡稱:八院)了解到,中國空間站四組超大柔性太陽電池翼和三個巨型艙體的遮擋,導致神舟兩船(指的是“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下同)的能源需求和天地通信需求各不相同。
研制團隊通過精細制定能源并網時機,精準調控能源并網功率,讓兩艘載人飛船實現用電自由,并且避免能源過剩造成的用電風險。
八院811所神舟飛船電源分系統主任設計師鐘丹華介紹,團隊協調了三船(2艘神舟飛船和1艘貨運飛船)在軌供電策略和工作方案,統籌三船地面長期飛控管理模式,為后續空間站的常態化運營管理“探路”。
八院研制團隊 吳敬博 攝
天地通信顯“神通”
八院方面介紹,兩船在軌的天地通信可通過各種信息大聯合實現,具體是由中國空間站代傳相關信息和指令,統一分配通信資源,以實現兩船天地測控無縫銜接。
另外,“神舟十五號”升空后,將完成對接并停靠在中國空間站。在對接過程中,空空通信設備將在兩個航天器(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五號”)距離100公里以內時“大顯神通”,它將為航天器提供指令、姿態及定位等數據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