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電進戶 點亮希望
小寒、高原、暖陽、微風。
從青海民和縣出發,一路向北行進35公里,便來到了峽門鎮甲子山村,幾排整齊的村舍在電桿銀線圍繞下,充滿著新農村的氣息。推門入門,映入眼的里一棟兩層的小洋樓,窗明幾凈,32歲的岳拉木它(藏族)與妻子正收拾著院里的碎石瓦礫,喬遷新居之喜躍然臉上。
一年前,岳拉木它還住在山那上,守著幾間土胚房,冬日里靠著墻頭曬太陽到天黑。“山上沒水、沒路,手扶子(拖拉機)都上不去!”說起山上的生活,岳拉木它一臉無奈。原先的甲子山村坐落在山上,158戶居民散落在山坡周圍,交通不便,吃水、用電困難,因為生活條件艱苦,不少村民都外出打工,將家搬出了山區。2015年由政府補貼部分資金, 甲子山村42戶村民在新村地址上砌起了院墻,從高山上搬了下來,在這里開始新的生活。
新村建設、電力先行。青海海東供電公司投資36萬元,組立24基電桿,將低壓線路架進了新村中,一臺150千伏安的配電變壓器讓低電壓一去不復返,新村用電不再發愁。架線時正是去年11月,寒冬天氣給施工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堅硬的凍土層讓電力施工人員吃了苦頭,每天清晨都在預定的埋桿點燒烤、加溫,忙碌了一個多月,11月30日下戶線牽進了42戶村民的院子里,照亮了村民們的心。
電通了,甲子山村村民忙著蓋新房、建新家,電力員工挨家挨戶上門裝表接電,在充足的電力支持下,新村建設一天一個樣,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搬進了家門。村里人合計著致富的路子,開個小賣部、榨油坊,“以前不能想的事現在能做成了!”村里的安徽籍媳婦張偉想著做電商,與家人開個七彩石加工作坊,將當地的美麗石頭加工銷往內地。電力充足,致富路越來越寬,甲子山村村民的精神頭也更足了。
跟甲子山村,2015年海東供電公司共投資1775.96萬元,對青海互助縣南門峽鎮峽口村等13個村落實施異地搬遷通電工程,將線路架進新村中,讓用戶用上舒心電、安全電。該項工程中,該公司共架設變壓器21臺,容量4.17兆伏安,10千伏線路14.12千米,清潔電能照亮了農家院,點亮了農戶們的致富希望。
電暖溫棚 致富路寬
越來越多的農牧民搬出大山,居住在寬闊的川里,在政府的帶動、鼓勵下辦起了溫室大棚,種上了經濟作物。海東供電公司提前著手,開通用電綠色通道,將配電線路、變壓器架在了溫棚傍,實現了棟棟通電的目標。
“現在用電穩當多了,別說冰箱、電視,我家連小電機、水泵都能用了!”12月15日,家住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壽樂鎮趙家灣村的村民李云忠高興地說道。
趙家灣村距樂都縣城20公里,是個背靠大山的村落。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村里建起了200多座長辣椒種植溫棚,用電設備增多。負荷快速攀升,村里用電高峰時段產生了“低電壓”,部分設備用不了。今年,海東供電公司將該村列入電力扶貧項目,在村西頭新架一臺100千伏安變壓器,新架了高低壓線路,村里用電不在發愁。
“現在村里有兩臺變壓器,村落延伸后的用電難題解決了!” 趙家灣村村支部書記趙元祥介紹起村里的發展規劃,村民還要擴大現代溫棚農業、養殖業規模,可靠、方便的用電環境讓他們省力不少。
要說電的好處,李云忠打開了話匣子:“澆水就是一抬水的事情!”他擰開水籠頭,清水便噴灑而出。趙家灣村利用水泵將水抽到了山坡高處的蓄水箱,村民們挑水澆地了。
特色農業規模化生產,趙家灣村的長辣椒暢銷省內,一座溫棚為農戶增收一萬多元,“走上致富路,因為黨的好政策、電力局的大力支持,如今村里人打開了思路,種辣椒、黃瓜等經濟植物的勁頭更足了!” 趙元祥樂呵呵地說道。
目前,海東市共有溫室大棚11.4萬棟,特色農業井噴式發展。海東供電公司加大投資力度,將電能送到了溫棚里,保溫、澆水,按下開關一鍵完成,讓電成為農戶致富的好幫手。有了電,菜農們把精力放在產銷上,放在了研究栽種技術的學習上,搞起了電商模式,定單種植,特色農業在河湟谷地里連成了片,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電力精準投入,精準幫扶讓高原特色農業的華麗轉身,農戶致富大步奔向小康。 來源:中電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