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佛山供電局對我們廟坑村脫貧致富所做的一切,我們將繼續勤奮耕作,以實際行動答謝你們!”日前,英德市大洞鎮廟坑村52位村民,向提供對口幫扶的佛山供電局代表送上了感謝信。
對口幫扶一年來,佛山供電局在對廟坑村的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大力建設、完善的基礎上,培育該村發展蔬菜等產業化種植,建立起“造血”式扶貧機制,并為貧困兒童提供助學基金,引導村民走上脫貧之路。基于該局近年來在扶貧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其“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稱號,是南方電網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
扶持主導產業 建立長效“造血”式扶貧機制
在廣東省兩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中,佛山供電局先后獨力承擔定點扶貧村2個,與其它單位共同承擔定點扶貧村5個,選派駐村干部18人次。2013年,佛山供電局被廣東省委、省政府評為扶貧開發“雙到”工作優秀單位。日前,佛山供電局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稱號。
“扶貧工作很多單位都在做,如果說佛山供電局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足夠‘重視’和‘用心’,始終將扶貧濟困作為承擔社會責任的一項重要使命,真心、用心去落實,而非簡單地當作一項任務去完成。”佛山供電局政治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說。
接到英德市大洞鎮廟坑村的對口幫扶任務后,佛山供電局展開了長達半年的調研,制定扶貧計劃書,最終確定將蔬菜種植作為該村的主導產業,并召回一批在珠三角租地種菜的村民回鄉。從2013年6月至今,佛山供電局幫助廟坑村實施了公路硬底化、水利設施維修和蔬菜種植等項目。今年,一期75畝蔬菜種植基地豐收,村民的收入也因此增加不少。
多年來,佛山供電局以“造血”的思路開展扶貧工作,堅持因地制宜,培育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并通過農業專業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持、銷售渠道和制度保障,建立起生產發展長效機制,實現扶貧工作結束之后不返貧的目標。
扶貧先扶智 扶貧助學基金將兒童留在課堂
廟坑村位于山區,教育資源落后。去年,村里唯一的小學關閉了,本來貧困的村民為小孩上學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為減少和避免在校學生因貧失學、輟學的情況,鼓勵學生繼續求學,佛山供電局發動員工捐款,并將籌集到的資金建立起扶貧助學基金和應急基金。
據佛山供電局駐村干部何坤介紹,目前,扶貧助學基金已經對學生進行了兩次獎勵,第一次是向廟坑村貧困戶的51名在校學生發放2014年助學金;今年升學季,對學習優異的學生給與每人800-2000元不等的獎勵。
為幫助農戶走向科技創富,佛山供電局組織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邀請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的專家,為蔬菜基地作技術指導,嚴控農藥、化肥的使用,提高蔬菜品質。在銷售渠道上,由合作社統一收購村民散種的蔬菜,將蔬菜送往市場。目前,佛山已經成為廟坑村蔬菜銷售的主要市場。下一步,佛山供電局還計劃借鑒三水蔬菜基地的模式,建成供港蔬菜基地。
特寫
駐村干部成了村民的知心人
“一個才駐村幫扶一年的‘外鄉人’,成為了村民的知心人。村民有疑惑、有爭執,常常去找駐村干部解決。”一名熟悉佛山供電局扶貧工作的員工說。
何坤便是那位“外鄉人”,作為佛山供電局駐村干部,他于去年6月進駐廟坑村,將連續駐村3年。
由于廟坑村的交通條件較差,村里較為封閉。何坤剛剛進村時,村民對他以及他要做的工作并不理解,認為扶貧只是“走過場”。對于何坤的工作,村民更多選擇旁觀,參與度并不高。
當地村民大多靠賣竹筍、木材為生,所種植的水稻也只是自給自足,許多村民的家用電器也都款式老舊,基本罷工。
一年來,何坤經常在田間地頭轉悠,挨家挨戶地拜訪,和村民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一年來,村里水泥路建成通車了,蔬菜基地豐收了,小孩上學有支持了,何坤也成了村民的知心人。“村民遇到種植上的疑惑了,或者小孩上學遇到難題了,都會找我聊一聊,讓我幫忙出出主意。”何坤笑著說。
鄭雯 劉家盈 葉梅賢 趙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