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云深處,潦水之源”的靖安縣,一支供電團隊堅守大山深處20多年,用平凡的勞動書寫大山里的奇跡。
平均每天處理3起搶修任務,服務20余戶村民,走35公里山路,這是今年快60歲的程修德在過去26年里的日常工作。26年來,程修德因為巡線和上門服務而走過的山路超過33萬公里,相當于繞行地球赤道8圈。如今,臨近退休的程修德已是滿頭白發。
璪都供電所距縣城37公里,現有13名員工,保障璪都、三爪侖兩個鄉鎮8000余人的生產、生活用電。如果在平原地區,這樣的任務并不算繁重,但是,在山高林密,植被覆蓋率超過90%的璪都,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山區居民較為分散,供電所臺區管理員抄表、維護、搶修最早是靠騎自行車,有的山路長達10余公里,遇上陡坡,他們就要推著自行車上山,遇上惡劣天氣應急搶修用的導線及施工設備,都必須靠人抬肩扛才能運到搶險地點,往往一天下來整個人渾身都像要散架。
靖安是典型的山區縣,舉目望去,層巒疊嶂,滿目青翠。對慕名而來的游客來說是一個桃源仙境,可對于常年累月奔走在山路、峭壁上檢修電網的一線工人來說,卻是危險重重。各種不時出沒的野獸、毒蛇、馬蜂隨時都可能對他們造成傷害。
一天,程修德和同事對一條10千伏線路進行檢修作業,當他登上桿頂正準備更換瓷瓶的時候,忽然飛來一群馬蜂,頭部、手臂被蜇。堅持作業完成后下得桿來時整個頭部都麻木了,人也暈暈乎乎。
璪都鎮衛生院醫生舒惠霞介紹說:“當時,程師傅來的時候頭都腫了,再晚點就會有生命危險。”
對璪都所的供電員工們來說,不論是堅守、付出,最終的落點都是服務。用心服務,用愛溫暖客戶,無論是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還是日常相處中的細枝末節,他們總讓當地群眾感受到一分濃濃的心意。一天,正在抄表的舒宏才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的黃玉杏老人向他提出了一個有些“非分”的要求。
黃玉杏家的廁所在離家十幾米外的一個坡下,老兩口年紀大了眼睛不方便,晚上下坡感覺很不安全,便想讓供電師傅幫忙在家門前裝盞燈。
接到電話后,程修德和舒宏才立刻準備好電線、燈座和燈泡,騎行了30公里崎嶇蜿蜒的山路,來到黃玉杏家。他們放下摩托車,顧不上喝口水,布線、裝燈座、開關,不出15分鐘老人家門前的路燈亮起。
按規定,他們只需要負責電表入戶前的問題。“可是,老人家找到我們,就是信任我們,裝盞燈對他們來說是件難事,而我們只是舉手之勞。”程修德說。
還有一個月就要退休了,程修德做了一個計劃,每天去幾家自己負責片區的村民家中道別。在73歲的鄧玉輝家,老人抓著他的手久久不放,這么多年來,他們從陌生人變成了朋友,又從朋友變成了“親人”。
今年7月,3名新來的大學生員工走進璪都供電所,他們將用新的堅守續寫供電人艱辛而動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