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電力總投資將達到5800億元,核電、風電等新能源建設步伐將大大加快。這是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透露出的信。盡管5800億元極大地刺激了業內的敏感神經,但無論是會上還是會后卻并沒有更進一步的信息披露。具體到風電,也依然縣2008年年底“風電三峽”的老調重彈,“從今年起力爭用10多年時間在甘肅、內蒙古、河北和江蘇等地建成幾個上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
錢從哪里來
5800億元將給整個電力行業帶來什么?這筆錢又由誰來出?
5800億元是今年電力行業投資的總盤子,即企業的投資也放到這個“盤子”里。雖然全國能源工作會議的提法是國家投資,但實際上并非全部是國家投資。“說是國家投資,其實國家投不了幾個億。能源企業一般有自己的融資能力。
國家能游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告訴記者,“國家沒投一分錢,都是企業投資。”
這5800億元更具有象證意義。這是電力全行業投資,以前每年至少也能投這么多。國家每年的基礎建設投資有80%都投到了電力行業。而且,按照韓曉平對政策的理解,國家能源局也不會再就這筆投資在各個產業之間如何分配出臺任何細則。
顯然,5800億元的投資僅僅是表明了政府支持能源行業的發展尤其是新能源行業的發展的態度。但是,建設風電基地的資金從哪里來?有消息透露,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華能、大唐、華電、國電等國有風電開發商會優先得到銀行低息貸款的支持,從而繼續保持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的高速增長。
風電基地正在規劃
我國風電行業在近年發展的速度可以用“規劃追著建設跑”來形容,即使作為主管部門負責人的張國寶都曾表示過吃驚。
數據顯示,截止到2008年12月末,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1300萬千瓦,提前兩年完成規劃。
風電基地的規削和建設也正在進行中。中國風能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甘肅酒泉到2015年風電裝機總量將連到1200萬瓦以上、新疆哈密地區2000萬千瓦風電場規劃已經報送國家能原局、內蒙古規劃建設5000萬千瓦、河北規則建設1000萬千瓦、江蘇規劃建設1000萬千瓦。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規則和建設,將保證我國2020年1億千瓦風電基地生產的電能輸出和銷納,實現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的目標,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量達到3%。
建設這么大的風電基地,電網能否承受都還是問題,業內也沒有達成共識。風電的特點是有風有電,無風無電,不確定性很大。
外資撤離
從2008年只電設備占有率來看,無論是新增裝機容量還是累計裝機容量,內資企業的市場份額在增長,外資企業的份額在下降。然而,這組數據還可以讀出另外一個信息,即外資開始撤離風電行業。
外資退出風電潮起于2008年11月,以英國BP公司全線撤出亞洲風電市場為首,該公司曾與中國風電設備商金風科技合作,接著,日本合資方原弘產撤出了與湖電股份的合資項目,航空動力合作方德國諾德巴克-杜爾公司也已撤出了項目投資公司40%的股權,英國瑞爾科技有限公司將股份轉給與其合資的無錫瑞爾竹風科技有限公司。
盡管外資撤離有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但有業內人士分析,更大的原因還在于我國的政策變化,尤其是增值稅政策今年起出現重大調整,之前對外資企業的一些優惠取消。這與外資企業原來的投資預期有了出入,導致外資紛紛退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能源會議上提到的5800億元的電力投入就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第一層意思是表明國家對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的支持態度,第二層意思是穩定現有的國家投資以外的投資,第三層意里是希望能吸引要多的社會投資。
錢從哪里來
5800億元將給整個電力行業帶來什么?這筆錢又由誰來出?
5800億元是今年電力行業投資的總盤子,即企業的投資也放到這個“盤子”里。雖然全國能源工作會議的提法是國家投資,但實際上并非全部是國家投資。“說是國家投資,其實國家投不了幾個億。能源企業一般有自己的融資能力。
國家能游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告訴記者,“國家沒投一分錢,都是企業投資。”
這5800億元更具有象證意義。這是電力全行業投資,以前每年至少也能投這么多。國家每年的基礎建設投資有80%都投到了電力行業。而且,按照韓曉平對政策的理解,國家能源局也不會再就這筆投資在各個產業之間如何分配出臺任何細則。
顯然,5800億元的投資僅僅是表明了政府支持能源行業的發展尤其是新能源行業的發展的態度。但是,建設風電基地的資金從哪里來?有消息透露,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華能、大唐、華電、國電等國有風電開發商會優先得到銀行低息貸款的支持,從而繼續保持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的高速增長。
風電基地正在規劃
我國風電行業在近年發展的速度可以用“規劃追著建設跑”來形容,即使作為主管部門負責人的張國寶都曾表示過吃驚。
數據顯示,截止到2008年12月末,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1300萬千瓦,提前兩年完成規劃。
風電基地的規削和建設也正在進行中。中國風能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甘肅酒泉到2015年風電裝機總量將連到1200萬瓦以上、新疆哈密地區2000萬千瓦風電場規劃已經報送國家能原局、內蒙古規劃建設5000萬千瓦、河北規則建設1000萬千瓦、江蘇規劃建設1000萬千瓦。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規則和建設,將保證我國2020年1億千瓦風電基地生產的電能輸出和銷納,實現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的目標,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量達到3%。
建設這么大的風電基地,電網能否承受都還是問題,業內也沒有達成共識。風電的特點是有風有電,無風無電,不確定性很大。
外資撤離
從2008年只電設備占有率來看,無論是新增裝機容量還是累計裝機容量,內資企業的市場份額在增長,外資企業的份額在下降。然而,這組數據還可以讀出另外一個信息,即外資開始撤離風電行業。
外資退出風電潮起于2008年11月,以英國BP公司全線撤出亞洲風電市場為首,該公司曾與中國風電設備商金風科技合作,接著,日本合資方原弘產撤出了與湖電股份的合資項目,航空動力合作方德國諾德巴克-杜爾公司也已撤出了項目投資公司40%的股權,英國瑞爾科技有限公司將股份轉給與其合資的無錫瑞爾竹風科技有限公司。
盡管外資撤離有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但有業內人士分析,更大的原因還在于我國的政策變化,尤其是增值稅政策今年起出現重大調整,之前對外資企業的一些優惠取消。這與外資企業原來的投資預期有了出入,導致外資紛紛退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能源會議上提到的5800億元的電力投入就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第一層意思是表明國家對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的支持態度,第二層意思是穩定現有的國家投資以外的投資,第三層意里是希望能吸引要多的社會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