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安全生產而言,“故事”和“事故”,同樣的兩個字,前后一顛倒,結果便截然不同。好的事情總結了叫經驗,壞的事情總結了叫教訓。經驗是財富,教訓更是財富。在對待每一次事故上,我們不能做旁觀者和幸災樂禍的傻瓜。我們得學會借題發揮,剖析別人為什么“摔跟頭”,警示自己不犯相同的錯誤。
安全必須明確責任主體,避免從眾心理發生。國外某個研究機構搞過這樣一個測試:找一個人,裝作扭傷了腳,坐在大街上大聲呼救,讓過路的人幫忙。每一個從他身邊走過的人都裝作沒聽到視而不見。可當這個人改變了求救的方式,專門指出讓某個穿著或是某一特征的人幫助自己時,被叫到的人都會停下腳步,過來幫助。這個測試證明了人的從眾心理,大家都不管,每個人都朝著“壞”的方向發展。改變求助方式后又證明了每個人心底深處固有的責任意識,每個人又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從抓安全管理角度來講,泛泛地說等于沒說,只有有針對性地、具體到人、具體到事、具體到某個環節,指出癥結、指出問題所在,才能真正地引起重視,才能真正調動每個獨立個體的責任心和參與意識。
安全連著你我他,安全不排他。在日常工作中,當你聽到某人遇到危險,而你認為與你無關時,請牢記:打破事不關己論。在同一個環境中,安全跟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危險猶如多米諾骨牌,一旦發生傾倒就是連鎖反應。如果我們中的一個人受到威脅,那么我們所有的人都處于危險之中。一次事故的發生,決不是孤立的,是一連串看似無關實則相關、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環節上積聚的應力之合力的結果。只有每個部門、每個人都加強責任心,誰都不懈怠,才可防微杜漸,使事故發生的機率減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