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專家蔡國雄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要開始著手培養國內的新能源終端市場需求,只有這樣,才能規避新能源發展的風險。
中國證券報記者:請問你對多晶硅、風電設備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怎么看?
蔡國雄:雖然兩大產業都與新能源有關,但其產能過剩產生的原因不同,多晶硅是由于高額利潤誘惑,眾多企業投身生產,之后用于出口,因此金融危機挫傷外需,而國內沒有多少需求來消化,因此過剩不可避免。 而風電設備大部分服務于內需,但問題出在風電發展逐漸暴露出以前沒有注意過的問題,例如風電并網問題,這使得風電的最終需求受到壓制,而上游的設備商對此認知滯后,因此設備產能也陷入過剩。目前看到的后果就是,大量多晶硅生產企業面臨巨額虧損,而風電設備商的產量遠大于風電場的采購能力,以及電網的可輸送能力。
中國證券報記者:政府近期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解決新能源產業出現的諸多問題,如何解讀目前政府的解決對策?
蔡國雄:目前,金融危機導致國外需求難以依靠,即使對于新能源產業,未來也需要逐步引導國內需求支撐其發展。
因此從目前國家陸續出臺的新能源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兩個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并開始著手盡量保證在行業不出現大變動的前提下引導行業走向健康發展,即走出電力系統、設備商、運營商三方共贏的路子。
例如,出臺風電標桿電價相當于政府對風電發展予以補助,太陽能屋頂計劃等也是對光伏發電的支持,但僅有財政支持還不夠,還需要在電價上予以理順。
中國證券報記者:對未來將建立的行業準入標準,你有怎樣的預期?
蔡國雄:對于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生產商來說,需要具備一定的投入規模、技術標準,發電的電能質量也需要符合國家相關標準。
此外,對于在招標中可能產生的惡性低價競爭現象,政府要予以調節規避;最重要的是,政府要開始著手培養國內的新能源終端市場需求,只有這樣,才能規避新能源發展的風險,也利國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