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APEC清潔化石能源工作組主辦的 “APEC提高燃煤火電效率創新技術論壇”于3月26~27日在上海舉行,30位與會專家就提高燃煤火電效率、清潔利用煤炭等方面的創新技術和經驗進行了交流,探討了燃煤電廠的創新理論和發展方向。
“上大壓小”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
中電聯秘書長王志軒表示,迄今為止,我國煤電排放標準經過3次修訂,已經是世界范圍內最嚴格的。他認為,煤電高效利用的措施主要有4個:一是采用大容量、高參數機組,目前我國是投產超超臨界百萬千瓦機組最多的國家;二是提高熱電聯產機組比例,從2000年到2013年,我國熱電聯產機組占比已經從13.3%提高到28.9%;三是繼續實施“上大壓小”政策,淘汰落后產能,我國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占比已經從1995年的27.8%提高到2014年的77.7%;四是進行現役煤電機組的節能改造,主要是汽輪機通流改造、煙氣余熱回收利用和電機變頻等。
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毛健雄認為,提高我國燃煤發電機組整體效率,要繼續執行“上大壓小”政策,從2005年至今,按照“上大壓小”政策要求,我國約有1億千瓦總容量的小機組被關停,與此同時,有3億千瓦的高參數、高效率的大容量機組投入運行。
我國煤電平均供電煤耗由2005年的370克/千瓦時下降到2013年的321克/千瓦時,平均每年降低6.125克/千瓦時。他認為,我國平均供電煤耗尚有很大下降空間,目前我國平均供電煤耗比德國和日本還要高31克/千瓦時,比韓國也要高18克/千瓦時。
華潤電力董事局主席周俊卿介紹說,截至2014年底,華潤電力擁有燃煤發電可控裝機3134萬千瓦,其中百萬千瓦機組占比24%,60萬千瓦級以上機組占比59%,提高大容量機組占比帶來了總體供電煤耗的下降,2014年華潤電力 火電平均供電煤耗比2010年下降了18.89克/千瓦時。百萬千瓦機組同樣有降低煤耗的空間,2014年,華潤銅山電廠5號機組采用上海外高橋三廠的節能減排技術進行了改造,改造完成后,在同等工況下,鍋爐效率提高了1.4%,供電煤耗下降了7克/千瓦時。
提高技術含量、拓展利用方式
提高燃煤鍋爐運行溫度等參數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受材料限制較多,倪維斗表示,我國目前運行的28兆帕/600攝氏度超超臨界參數鍋爐所使用的材料P91、P92主要依靠進口,一臺百萬千瓦機組鍋爐成本約為5億元,其中進口材料成本就占到了一半。
上海外高橋三廠總經理馮偉忠認為,在2020年前,難以見到商業化的700攝氏度高效超超臨界機組的投產。
他認為,下一代高效煤電技術是“一種高低位分軸布置的汽輪發電機組”技術,此種技術采用雙軸汽輪發電機,將其中的高壓缸軸系置于鍋爐上靠近過熱器和再熱器的出口聯箱處,中低壓缸軸系則仍按常規布置,機組凈效率可以達到49%。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則認為可以在循環流化床技術上大做文章,他表示,我國煤炭資源中高灰、高硫煤比重較大,洗煤過程中產生大量煤矸石、洗中煤、煤泥,需要再利用,而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具備燃料適用性強,低成本干法燃燒中脫硫、低氮氧化物排放的優點,是大規模煤炭清潔利用的最佳方式之一。目前我國循環流化床鍋爐總數大于3000臺,發電裝機容量占燃煤發電裝機容量的15%。他建議,面對我國新的燃煤發電排放標準和燃煤發電煤耗要求,應當在“十三五”期間啟動60萬千瓦等級超低排放、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示范開發,形成最高發電效率、最高可用率的超低排放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
中國能源研究會節能減排中心主任王凡則建議,可以推動工業鍋爐熱電聯產,建設以潔凈煤為燃料的分布式能源熱電中心。他提出的“工業鍋爐節能減排治理污染的系統解決方案”,應用解耦燃燒方式可以有效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
我國約有600萬蒸噸的工業鍋爐,如果都實現背壓發電的熱電聯產,相當于增加了6億~9億千瓦的發電裝機,而且這些發電能力大多位于負荷中心,發電能力可以直接被用戶消化,可以減少大量的電網投資和輸電線路損耗。來源:中電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