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們也可以預測到,未來的電力將是由上百萬個電力生產商提供的,電力客戶怎么從這么多的小電力提供商那里購電?未來的主要電源是可再生能源,發電功率是隨機、不穩定、不可調節的,在這種情況下電力客戶的用電要求又如何得到滿足?多余的電力如何消納?這正是全球能源互聯網要解決的問題。劉振亞董事長的《全球能源互聯網》一書在當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全球能源互聯網是電網和通信網緊密結合的產物。第一,由于可再生能源是“看天吃飯”,其使用具有波動性,因此要求客戶隨著發電能力來調節自己的用電量,過去客戶要用多少電,就需要發多少電。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情況下,可以做到發多少電,客戶用多少電。因此,用電方要和發電方有很好的交互,才能達到這個狀態。而這必須要通過全球能源互聯網來實現,客戶通過互聯網絡可以得知什么地方、什么時候有什么樣、多大規模的能源可用。第二,化石能源的發電設備一般都是幾十萬千瓦的,分布集中,而最大的風力發電機也只有幾千千瓦,分布式光伏電站則大部分功率只有幾十千瓦至幾百千瓦,分布范圍廣泛。只有通過與通信網緊密結合的全球能源互聯網,才能將小型、分散的可再生能源集中起來,在大電網中調配。第三,未來能源主要使用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而可再生能源具有氣象波動和天文波動特性,可以通過建立大電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氣象波動和天文波動。比如,以太陽能發電為例,東部已經到了中午,西部還在早上,可以把電力流往東邊傳輸。電網越大,對電網相互之間的電力生產與消費的補償作用越大,要使風光電發電量的異地氣候不相關性盡可能得到補償,就需要盡可能地擴大遠程輸電網的覆蓋范圍。因此,只有通過全球能源互聯網,可再生能源才能夠在大范圍優化配置。
未來,功率巨大且不穩定的風電與太陽能電力傳輸,以及隨之產生的包括可調節電源、儲能和靈活用電在內的智能電網運行,都需要非常可靠和高效的技術和經濟機制,即全球能源互聯網,在很大區域內進行調節控制,這能夠解決未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并網后帶來的許多問題。
目前,化石能源電站大部分距用電負荷距離較近,不用遠距離傳輸;而未來的可再生能源分布較廣,赤道的太陽能、北極的風能都距離負荷中心十分遙遠,這一結構決定了今后上億千瓦功率的風電和太陽能電力需要進行1000公里以上甚至2000公里以上的長距離傳輸。因此,特高壓輸電是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基礎。
德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其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借鑒。德國的風光發電量已超過總發電量的15%,每年還在以幾百萬千瓦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50年將成為德國的主力電源。德國目前正在啟動能源轉型的2.0版,其中關鍵任務就是解決大規模風光電并網帶來的輸電網和配電網能力不足及電力供應不穩定的問題。為擴大德國北部風力發電的規模并將電力輸往南部,德國正加快規劃建設縱貫南北的長達800公里的特高壓輸電線路,考慮采用的技術包括800千伏交流輸電技術和±500千伏以上的直流輸電技術。作為長遠規劃,德國還在考慮將北部的風電場與挪威峽灣的水電/抽水蓄能電站之間用特高壓輸電線路連接,為德國不穩定的風電蓄能調節。
現在歐洲其他國家也要建新的電力通道,讓能源交換的距離更長更遠,這也正是特高壓工程的意義。未來,當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特高壓輸電將發揮巨大作用。劉振亞董事長的《全球能源互聯網》一書中提到,未來清潔能源可占到80%,這完全是一個可實現的目標。前提就是,通過特高壓輸電,首先實現國與國互聯,然后洲與洲互聯,最后實現全球互聯,大量的清潔能源有了用武之地,能源結構就能完全改變。 來源:國家電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