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
使用無人機架設電力線路
10日,記者來到江油市文勝鎮白楊村的山腳下,向山坡上望去,一座座鐵塔巍峨矗立著,電力施工人員在鐵塔上作業。記者跟隨電力人員從一處山脈進山,山坡陡峭,基本沒有路,一不小心就會從山上摔下來。
電力設備怎么往上運?“開始我們請了馬幫運輸,由于山坡陡峭,馬幫就不來了。”電力施工人員李先生說,施工人員從山下往山上運電力設備,有抬上山的,有背上山的。“我們每天都在這樣艱苦的環境里工作,已經習慣了,能讓當地居民早日用上安全電,再苦再累,我們也值。”
在新建的35千伏1號鐵塔前,三五成群的電力施工人員正在地面上絞線。原來,為了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供電部門用無人機來架設電力線路。“在山區架設電力線路,傳統的施工方式是由人工牽引步行架設,一般需要砍伐樹木和開擴路線。”國網江油市供電公司發展建設部主任黎斌說,為了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牽引電線采取了無人機放線施工工藝,要經過3次牽引,才能完成一處鐵搭到另一處鐵塔的架線任務。
群眾點贊
用上“安心電”生活更幸福
10日13時,記者在六合鄉六合村4組看到一座新建的35千伏變電站,10余名電力工人正在忙碌,他們要等到手上的工作做完后,才能吃上午飯。20分鐘過去,變電站地面成了電力工人的“餐桌”,大家打完飯菜后,不是站著吃,就是坐在地上吃。“為了趕工期進度,我們吃住都在工地,吃完飯后,又接著干活。”現場施工人員說。“好多時候,我們都吃過飯了,他們還在忙碌。保障我們用上可靠電,他們不怕苦不怕累,真是敬佩。”當地居民李富軍說,現在居民都富起來了,家用電器眾多,家家戶戶都有打米機,一旦大家用功率大的,電壓就會偏低,看電視都難了,多數選擇半夜打米和磨面。“現在黨的政策好,我們不再為用電問題擔憂了。”多位居民表示,35千伏變電站運行后,他們就再增添些家用電器,生活就更幸福了。“投這么多錢修線路,收電費要好多年才收得回成本哦。”64歲的居民黃燕說,鐵塔都建在山上,電力人員不是背就是抬,真的辛苦他們了。
精準扶貧
讓邊遠地區用電質量更可靠
“35千伏變電站建成后,不僅提高了居民用電可靠性,將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六合鄉黨委書記胡永建介紹,該鄉以種植香菇為主,僅靠原有的供電結構,難以滿足用電問題。該鄉擁有300萬袋香菇,年產量達1200萬斤。供電問題解決了,下一步,該鄉將加快加工業、旅游業的發展,讓居民增收。“江油的文勝、六合、敬元、楓順等鄉鎮是綿陽電網最遠的供電末端,也是江油供電面積最大的區域,由于線路多處于山區,翻山越嶺,現有的10千伏供電線路,難以滿足當地近萬戶用電戶的需求。”國網江油市供電公司副總經理劉彥明表示,為了提升當地用電質量,在國網四川電力公司、國網綿陽供電公司的幫助下,總投資2100萬元在當地新建一座35千伏變電站,其線路要建設58座塔基,線路長達22公里。
據介紹,今年5月,該項目進場施工建設,供電部門上下齊心,攻堅克難,克服重重困難,奮戰在線路建設的各條戰線上,將有效改善當地的生產生活用電問題。從目前的進度來看,預計今年年底能完美收官。新建的35千伏變電站投入運行后,江油電網供電能力及供電可靠性將進一步得到提升,電網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將改善邊遠地區用電和投資環境,助推當地經濟發展。正在建設的35千伏變電站電力人員“空中”作業。 來源:綿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