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佛山和北京、唐山、蘇州一起,成為國家電力需求側管理試點的4個城市;2013年佛山便快馬加鞭開啟電力需求側管理平臺建設。如今兩年過去,這一平臺的建設應用情況如何?近日,記者從佛山供電局了解到,目前該平臺已在佛山全面推廣應用,接入2萬多家企業,并實現在線監測、有序用電、節電項目管理等應用功能,為政府與企業節能項目的規劃、實施、監控和評價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打造出一套可推廣、可復制的“互聯網+電力”佛山模式,利用該平臺為企業提供智能化用電信息服務,使佛山供電局獲得眾多企業好口碑。
文/佛山日報記者張艷利
傳統用電管理
遇上改革契機
電力需求側管理,簡稱“dsm”,源于國外,指從需求端入手,提高終端用電效率和改變用電方式,在滿足同樣用電功能的同時減少電力消耗和電力需求,以達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當此霧霾鎖國之際,電力需求側管理自然又成為我國能源變革的題中之義。
對于電力需求側管理,我們其實不陌生——實行已久的峰谷電價和分時電價就是利用市場化的手段,讓客戶用電錯開高峰的例子。工業用電錯峰在全國都實施已久,但是隨著佛山制造業的發展,原有的錯峰機制已經無法彌補電力缺口,還給工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數據顯示,2011年,一年365天里,佛山有213天處于缺電狀態。佛山供電局節約用電服務中心主任曾夢妤介紹,從2000年至2013年間,全國上下基本都處于缺電的狀態,而按照計劃管理的方式,到了夏天佛山就只能采取讓大用戶輪停輪休的方式錯峰,“拉閘限電”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大因素。
2012年,佛山供電局迎來很好的改革契機,國家發改委批準佛山成為全國首批四個之一、也是南方電網首個電力需求側管理綜合試點城市。按照任務,佛山需要在2013年至2015年間,通過節電改造、負荷管理等一攬子需求側管理政策、技術等措施的應用推廣,實現節約電力負荷和轉移(減少)高峰電力負荷45萬千瓦。
在這次試點中,佛山供電局依托內部系統建立了電力需求側管理平臺,將平臺定位服務于政府、電網企業、用電企業和電能服務公司四大用戶群。佛山供電局節約用電中心專責何德衛介紹,該平臺實現了電力需求側門戶、宏觀經濟分析、在線監測、有序用電、dsm目標責任考核、節電項目管理等應用功能,共計19個功能板塊,55個功能模塊。如今接入該平臺的企業已達兩萬多家,為政府與企業節能項目的規劃、實施、監控和評價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電力需求側管理
“一舉多贏”
有了大數據的幫助,佛山供電局可以準確描述用電企業的屬性和用電行為,將工業用戶細分,有利于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服務方案,并根據數據的變化不斷調整計劃,使其更好地配合企業生產。記者了解到,開展需求側管理綜合試點工作以來,佛山目前已降低、轉移了幾十萬千瓦的峰值負荷。
而對于企業來說,接入電力需求側管理平臺能夠更加清楚自身的用電情況,大到一個車間,小到一臺打印機,實時的耗電量都一目了然。“有了電力需求側管理平臺的分析總結,我們可以更科學地規劃自己的生產,知道哪個環節可以進行能耗節約,從而降低企業的整個運營成本。”三水金華海鋁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在去年9月便完成對其廠區的硅機、擠壓機、車間照明、熔鑄車間、噴砂機等43個用電設備的數據接入,經過半年多的應用,該企業根據電力需求側管理平臺所提供的信息開展更精準化的用能管理,預計企業總體年能耗可降低10%。
事實上,不僅僅對企業來說可以減少很多電力成本,對社會、對政府、對供電企業來說,實施需求側管理都是百利而無一害,可以說一舉多得。對社會而言,實施需求側管理可減少電力需求,從而減少一次能源的消耗與污染物的排放,緩解環境壓力,同時減少社會資源的投入和自然資源的消耗;對政府而言,既可以合理配置電力資源,促進經濟的協調發展,又可以促進用電設備的更新換代,增加對高能效設備的需求,提高人民幸福感,打造人民滿意政府;對電網公司而言,實施需求側管理可以減少高峰時段電力負荷對電網的壓力,提高供電可靠性和服務水平,尤其在電力供應形勢緊張的情況下,更可以大大緩解限電的壓力,提高電網設備的利用率,保證電網安全、經濟運行,并減少電網建設的投資。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