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9年9月,四川三大特高壓直流線路,累計向上海、江蘇、浙江輸送電量6669億千萬時,相當于韓國或德國一整年發電總量。而每三分鐘輸送出去的電量,也足夠滿足一個中國人一輩子的電力需求。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四川從1950年的第一座35千伏變電站,到2010年開啟特高壓電網建設新紀元,再到2019年第四條特高壓“天路”動工,目前已建成縱橫八方的電網“天路”。不僅讓偏遠地區實現通電,更將蘊藏豐富的水電送到了全國多地。
高原、大山、丘陵占據大半區域的四川盆地,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馬背上的電網建設
四川電網的建設史上,穿行山林之間的騾馬隊,在較長一段時期內都扮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
9月,入秋的涼山德昌縣,依舊陽光充足。幾匹騾子馱著貨物,搖頭晃腦,從徐明忠面前經過,趕騾人大聲喝停騾子,上前遞出一支煙,一起聊了起來。
在當地馬幫眼中,老徐頗有威望。1996年,他和朋友在德昌組建起第一支騾馬隊,開啟四川騾馬隊參與電網建設的新征程。當時,為配合二灘水電站的電力送出,四川第一條500kV級的二灘輸變電外送工程正在開建,面對復雜的山路,需要騾馬來運送物資。

“上坡靠騾子。”老徐說,運的材料太重,人背不動,又沒公路,車進不去,只有騾馬可以,“好一點的騾馬一次能運13包水泥。”
2002年四川電網與華中、華東電網聯網運行,首次實現川電東送,電網建設速度進入快車道。彼時,也是騾馬隊規模最大,最繁忙的時候,最多的時有6000多頭。
當時,大山上熱鬧建電網,山間走的就是騾馬隊。不管是在甘阿涼地區,還是西藏、云南等地,都留下他們參與建設的身影。騾馬運輸不僅為帶來了不錯收入,也讓他們結實了國網四川電力送變電建設有限公司的建設人員,一同見證條條銀線在群山之間架起,感受到家家戶戶用上電的喜悅。

“當時的電網建設環境,大多在高山峽谷。”國網四川送變電一線建設者覃春來說,2010年他在雅安泥巴山參與建設時,山上沒有道路,騾馬是運輸主力,“這些年涼山的騾馬隊已經伴隨建設的步伐,走遍了很多地區,為四川電網建設提供著運輸保障。”
但在2006年之后,在環保要求更高、運量更大的情況下,新的運輸方式——索道,開始逐漸代替騾馬運輸。“特高壓工程的建設規模更大,更重的物資騾馬拉不動。”老徐說,很多年輕人也不愿學趕馬,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少了,現在騾馬不足鼎盛時期的一半。

索道“接棒”騾馬隊
“索道接棒騾馬隊,是技術發展的必然。”國網四川送變電輸電三分公司主任工程師王澤貴說,上世紀50年代公司成立開始,建設材料依靠人力肩挑背扛,80-90年代,線路上的運輸以人力和騾馬相結合為主。從2006年至今,又以索道運輸為主,不再需要人力進行運輸,一條索道每天可運輸15-20噸水泥等建材物資,堪比15匹騾馬的運力。


“電網建設的難度不斷提高,運輸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王澤貴說,比如全球首個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直流輸電工程——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開建時,建設材料運輸量巨大,途徑地形復雜,相比于騾馬運輸,索道運輸具有明顯的優勢,“不受地形限制、可運輸更重的建材、運輸速度也更快,費用比騾馬更為劃算。”

2019年,國網四川送變電在阿壩州境內,配合中國電科院完成了10噸級索道運輸試驗。“電網建設的要求不斷提高,運輸方式也要創新和發展。”王澤貴說,在未來電網的建設上,隨著環境保護要求越來越高,除了索道外,還可能大范圍使用直升機運輸和軌道運輸兩種方式,從而減少破壞,并有利于之后的電網維護。

崛起的特高壓“天路”
如今,無論是沿著“中國最美景觀大道”的國道318線,還是通過雅西縣前往涼山州,都能在藍天白云下,見到一座座電力鐵塔矗立在雪域高原,崇山峻嶺之上,成為一道道震撼的風景線。

2005年開始,從新(都橋)甘(孜)石(渠)電網聯網工程,到甘孜州“電力天路”工程,再到川藏聯網工程等,四川電網從點到線,再到面,“編織”了一張覆蓋各地的網,點亮了萬家燈火,也照耀著祖國發展的道路。
在電網建設中,全球最先進輸電工程——特高壓則備受關注。

國網四川送變電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羅亮介紹,特高壓工程簡單來說就是“電力高速公路”,具備了輸送量大、輸送距離遠、線損更低等特點,能在更廣的地域、更大的范圍、更高的層次進行能源的系統配置,是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核心技術。

作為四川電網建設的主力軍,國網四川送變電參與了全國首條特高壓直流工程、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的宜賓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的建設。截止目前,已參與完成9項特高壓工程建設,目前正建的有4項,并參與了國家±1300千伏特高壓試驗基地的建設。

2019年9月23日,涼山州鹽源縣,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四川段首基基礎試點工作順利完成,這標志著四川的第四條特高壓工程全面開建。

對于這項不斷崛起的大國工程,羅亮認為,四川作為全國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特高壓輸電工程可以大幅提升電力外送能力,有效解決水電的消納難題,并為上海等東部地區提供強有力的供電保障,優化我國能源結構。同時,隨著水電這項清潔能源的不斷外送,也將極大促進邊遠民族地區發展,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和脫貧攻堅戰。

四川電網建設大事件/
·1950年12月,四川建成第一座35千伏變電站;
·1956年12月,四川第一座110千伏變電站———重慶盤溪變電站投產;
·1970年5月,從龔嘴水電站至豆壩電廠的四川第一條220千伏線路建成投產;
·1998年,四川建成第一條500千伏輸電線路工程──二灘500千伏送出工程;

·2002年,四川電網成功實現與華中、華東電網的聯網運行,第一次實現川電東送;
·2010年7月8日,“西電東送”大動脈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成功投運,每年可向上海輸送電量320億千瓦時。
·2015年,全省電網與外區電網“四交四直”的聯網格局正式形成。

·2019年9月,四川第四條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目前,四川電網規模居全國省級電網前列,連通華南、華北、華東、西北和西藏電網,發展成為電壓等級最多、交換功率最大、運行控制最復雜的省級樞紐電網,直接關系到超過9億人用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