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作為一種重要能源,是國計民生的基礎。電網作為將電能輸送到各行各業、千家萬戶的媒介,70年來不斷發揮先行軍和助推器的作用,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
電網作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也肩負起了引領能源轉型、優化資源配置、帶動共同發展的重要使命。
電網發展規模
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回路長度僅765公里左右(估計值),變電容量僅33萬千伏安。
2018年底,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回路長度達到73.3萬公里,比1949年增長了約1000倍,年均增長10.5%。
2018年底,變電容量40.2億千伏安,比1949年增長1萬倍,年均增長14.6%。
電網聯網格局
支撐了全國電力供需和市場交易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電力系統很不完善,呈很多小電網分散運行。最大的電網為東北電網,裝機容量64.6萬千瓦,其次是京津唐電網,裝機容量25.9萬千瓦,均主要由一兩個電廠及其送出工程組成。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幾個大型水、火電站相繼建成,各地區開始建設110千伏和220千伏線路。
1980年,建成了17個220千伏的跨省地區電網或省級電網。
1980年代,500千伏(包括330千伏)電網工程在許多省份和大區間的省際間迅速發展,逐步形成了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北、川渝、南方跨省區電網和山東500千伏電網。
1989年9月,葛洲壩—上海±500千伏輸電線路(輸電容量120萬千瓦)投產,華中電網與華東電網聯網,這是我國首次實現跨大區異步聯網。
1994年,三峽電站開始建設,逐步形成以北、中、南送電通道為主體、南北電網間多點互聯的西電東送、南北互供的全國互聯電網格局。
2011年11月,青藏±400千伏聯網工程投運,除臺灣外,全國聯網格局基本形成。
2018年底,華北—華中、華東、東北、西北、南方、云南6個區域或省級交流同步電網。
2019年底,川渝藏將形成西南電網,與華北—華中異步互聯。
2018年,全國跨區輸送電量4807億千瓦時;跨省輸送電量1.3萬億千瓦時,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四分之一。
電壓等級提升
支撐了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清潔轉型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電網最高電壓等級為220千伏,主要在東北地區有少數幾條154—220千伏輸電線路,作為豐滿、水豐等水電廠的送電線。
1949年,全國35千伏及以上線路只有6475公里。
1972年,我國建成投運第一條330千伏超高壓輸變電工程(劉家峽—天水—陜西關中)。
1981年,第一條500千伏線路建成(河南平頂山—湖北武漢)。
2005年,在西北建成第一條750千伏線路(官亭至蘭州東)。
2009年,建成投運第一條1000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晉東南—荊門),是目前電壓等級最高的交流輸電工程。
2010年,建成投運兩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云廣、向上),是目前電壓等級最高的直流輸電工程。
2018年11月,青海海南—河南駐馬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工建設,將是全世界第一條專為清潔能源外送而建設的特高壓通道。
2018年底,已經建成投運多個特高壓交直流輸電工程(八交十三直)。
電網設施升級
支撐了人民對美好生活水平的需求
新中國成立之初,大部分地區都不通電,全國人均用電量只有9千瓦時。
1999年底,全國鄉、村和農戶通電率達到98.31%、97.77%和97.43%。
“十二五”末,通過多輪次電網改造、“戶戶通電”等工程,徹底解決了無電人口用電問題。
“十三五”時期,解決了“低電壓”“卡脖子”等問題,供電質量大為改善。
2018年底,全國城市用戶供電可靠率達到99.946%,部分城市達到99.999%,農村用戶供電可靠率為99.775%,配電網發展取得顯著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