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初,莆田人夜間還在使用蠟燭、火油燈照明。當時手電筒才剛從國外引入莆田,對于這種用小干電池的照明工具,莆田大多數人還不太熟悉。
到了1920年,美以美教會創辦的仙游協和醫院進口了一臺美制3千瓦的直流發電機和一臺10伏安的蓄電池組,供醫院內部照明和抽水用電。兩年后,該教會購進一臺發電機組,配備了一部機動電影機,在莆、仙一帶巡回放映。

外國人給予的“光”,始終無法真正照亮莆田人的夜。
1924年,鑒于莆田夜晚的黑暗狀況,一批莆田的有志之士籌建了莆田電燈公司,建立了莆田第一個發電廠。
至此,莆田電業正式開始一段漫長曲折的發展之旅。

莆田電燈公司一成立,馬上引起涵江巨商的關注。
1927年,涵江商人與莆田電燈公司共同投資,在涵江創辦電燈股份公司,并在涵江延年建立發電廠。
德國造200匹馬力四缸柴油內燃機,搭配西門子132千瓦三相高壓交流發電機,成功點亮涵江的主要街道商店和政府機關。
與此同時,延年發電廠架設了電桿路線,用高壓向莆田城里輸電,變壓后供城里用電,上半夜為民用照明,下半夜為工廠供電。
莆田涵江的夜晚相繼被照亮,仙游商人也按耐不住,集資在燕池頭建立了發電廠。
莆田電業,迎來早期的輝煌時刻。
然而好景不長。

1931年,抗戰爆發。受到戰爭的影響,民國政府勒令莆田多處電廠關停。莆田的夜晚,重回晦暗。
1940年,不甘沉寂的涵江實業界人士一呼百應,在城廂區完成一個偉大壯舉。

這些勇敢智慧的涵江人,他們在“北瀨飛泉”附近攔壩引渠,建立廠房,配置鐵木結構的水輪車,安裝40千瓦發電機,竟然建成了莆田境內第一個水力發電站!
可惜,由于戰亂期間,治安混亂,這個凝聚莆田人財力與心血的水力發電站還是難逃被破壞的結局。
莆田電業,一度停滯,陷入迷惘。

建國以前,莆田電業發展沉沉浮浮,難以穩定。直到新中國成立,百業待興,莆田電業終于抓住機會,步入正軌。
1950年,仙游政府將私營仙游發電廠改造成第一個縣屬地方國營企業,開創莆仙地區由政府辦電廠的新歷史。
1951年,涵江工商聯合發起,集資建立“涵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在晉江購買一臺2300伏、32千瓦的舊發電機組,耗時半年多的時間,建成涵江電廠,其規模僅次于福、廈、泉、漳四市。
涵江電廠的成功,激勵著莆田城區的人民。同年,莆田城里也開始著手創辦電廠,想要解決居民的用電問題。

但是建國初期,物質奇缺,再建一個電廠又豈會那么容易?
采購人員南上北下,輾轉多地,耗時兩個月才購到2臺美制舊柴油發動機和1臺德國西門子30千瓦舊發電機。
還沒來得及高興,新的問題隨即出現。
原來,當時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停止對我國進口柴油。如此一來,發動機的原料就成一大問題。
迫于現實壓力,莆田發電廠只好將柴油動力機改裝成蒸汽機,雖然馬力下降,但好歹不再受制于人。除此之外,為解決買不到M35低壓線的難題,莆田電工們絞盡腦汁,最后選擇用5股10號線絞在一起代替。


總而言之,莆田電廠創辦困難重重,妥協多次,耗時五個月,終于1952年初建成投產。電廠每日僅向城南重點單位、街道、學校供電5個小時,時間段為下午6時至晚上11時。
1958年,莆田開始修建東圳水庫,同時興建了3120千瓦的大型水力發電站,直接將莆田電業推入水電發展階段。后來,在人民政府的重視下,莆田電業飛速發展,電力照明從城鎮到農村,平原到山區,內陸到海島,最后至整片莆田大地,全部點亮。
時至今日,莆田家家戶戶大件小件的電器全天運轉,毫無壓力。每當夜幕降臨,整個莆田燈如繁星,被人親切地稱作為“不夜城”。
據統計,去年1-12月莆田市全社會用電量為143.6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5%。其中農.林牧漁業用電量為1.1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8%;工業和建筑業用電量為87.86億千瓦時,同比下降6.0%;其他服務業用電量為20.0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5%;生活消費用電量為34.5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0%。
科技進步,時代發展,用電不再成為困擾莆田的難題。但當我們在盡情享受電力帶給生活的便捷與樂趣時,也別忘記這一段莆田電業的艱難發展歷史,別忘記今天的繁華是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努力的結果。
吃水不忘挖井人,向所有置身于莆田電業發展的工作人員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