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國內限產限電的事。
首先明確一個點,就是 這一輪缺電是全球性的,不是只有中國在缺。
我在之前寫碳中和那篇文章的時候就反復強調過,永遠不要只把環保問題當成環保問題來看,這是一場關于世界新秩序的爭奪。環保這面旗如今能舞得起來,還是各國出于或主動或被動的因素,都對能源結構轉型有一定需求。
以目前階段性的供需錯配,抹黑國內雙碳和能耗雙控的大方針,屬于非蠢既壞。
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能源結構轉型期的供需錯配都會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雖然根據各自的資源稟賦,大家缺的能源種類未必一樣,但結果都是導致了明顯的電力供應不足。
中國開始進行計劃性的限產限電,而西方國家由于能源和電力供應完全進行市場化定價,所以直接后果就是電價飆升,并隨著成本壓力不斷向下游的傳導,影響居民正常生活和工業生產。
拿歐洲主要經濟體來說,他們大部分缺的是天然氣,為此今年年初的電價就已經普遍比一年前高了超過一倍。到今年七月,意大利的電價已經漲了166%,西班牙漲了167%,德國漲了170%,連法國這種以往電力供應過剩的國家,電價都漲了134%。而美國的居民端電價已經升到了歷史新高,13.9美分/度。
說得現實一點,對于歐洲的很多人來說,想安然度過這個冬天,只能跟上帝商量商量能不能來個暖冬了。
而工業方面,許多企業也已經開始迫于成本壓力減產停產。法國最大的糖生產商Tereos警告稱因電價飆漲極大抬升生產成本,將有可能對部分工廠減產、停產。美國氮肥制造商CF IndustriesHoldings則已經關閉了旗下的兩家工廠。
全球性的能源短缺首先是一個大背景,多的我就不在這里展開講了,還是先回到我們國內的事情上來。
這次限產限電其實在影響東北民用電之前,已經開始好一段時間了。我自己八月就在看相關的數據,而且也問了一些電網內部人員,包括一些宏觀分析師的看法,這事說起來其實因素非常多,總結起來的直接原因,其實無非就那么幾點,比如風電、水電今年不太給力,比如煤炭供給不足、價格暴漲等等。
但目前我看到的文章,除了“一盤大棋贏麻了”這種胡說八道的,對這次缺電原因的解讀,要么說的比較淺,要么說的比較艱澀,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還是自己來聊一聊。
世界上最好的電網系統
半島電視臺之前拍過一個紀錄片,叫《Powerless in India》,大概講的是印度貧民窟電工幫其他小伙伴們偷電的事。其中有一段是說印度一些中產階級甚至是貴族階級,能夠獲得每天18個小時不斷電的VIP待遇,我當時下意識地低頭看了看手里的盤子,覺得自己大半夜的還拿微波爐烤雞翅,好像是一件挺不道德的事……
怪不得社交媒體上有印度人根本不相信,大家都是十幾億人口,中國還能實現全年24小時供電???
從電網穩定程度和技術實力來說,中國毫無疑問有著全世界最好的電網系統。
以今年夏天來說,7月份全國11個省份的電網負荷創了歷史新高,廣東、浙江、江蘇三省的日用電負荷一度超過了一億千瓦,任何一個省拿出來,都能超過法國、德國一個國家的用電負荷。但這個夏天,唯一出現了較大規模停電的城市,是被720暴雨襲擊的鄭州,也在雨停后迅速搶修恢復了供電。
我們前一段時間剛講過華為,主要說這家公司崇尚技術和研發。但事實上華為的專利數在中國只能排第二,排第一的就是國家電網。供電人口超過了11億,覆蓋面積高達88%,如此大的供電規模,它的城網供電可靠率竟然可以達到99.97%。
農網供電可靠率低一點,多少呢?
99.84%。
在能源領域,有一個著名的“能源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既在發電端環境友好(清潔低碳),又在供給端穩定安全可靠,還能在消費端價格低廉經濟實惠。
而在我看來,中國的供電系統,是最有可能突破這個“不可能三角”的國家供電體系。
發電端的環境友好取決于技術的進步。中國目前有全世界效率最高、最清潔的火電廠,2013年就打破了原先由丹麥電廠保持的最低煤耗世界紀錄,并且保持至今。只不過因為成本等壓力,這些尖端技術還不能運用在更廣泛的發電廠里,但我們的技術水平無疑是全球領先梯隊的。
而解決供給端超級穩定,則是通過大開大合的全國性調度。
2021年1-8月份,全國跨區送電完成4492億千瓦時,華北送華中(特高壓)35億千瓦時,華北送華東457億千瓦時,分別同比增長了13.5%和30.2%;而風電不給力的東北送華北357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3.0%。
遭遇了暴雨的華中送華東239億千瓦時,送南方166億千瓦時,分別同比下降了10.3%和10.2%。 西北送華北和華中合計131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7.4%;西南送華東506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6.4%。
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在這種全國性大開大合的調度里,才得以開著空調吃著火鍋,看著電影打著游戲的。這是我們能夠保持供電穩定性的核心因素。
接著是保持消費端的價格實惠穩定。
西方經濟體制下,供需錯配的直接后果,是成本壓力不斷向下游傳導,最終居民電價瘋狂飆漲。
而國內電價實行的是“基準價+上下浮動”的機 制,上浮不超10%,下浮原則上不超15%(10月8日起,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范圍已經調大到了20%)。
這不是說不讓你用價格調節供應,而是限制了電價的“暴漲暴跌”,通過緩漲緩跌留出調控的時間和空間, 優先保證了普通人生活成本的相對平穩。
能同時保證極高的供電穩定性+長期的電價穩定性,建立在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全國供電一盤棋的大背景之下。
員工在青藏高原架設超高壓電網
這才是限產限電的棋盤,下棋要在棋盤里下,棋子不能亂扔。而要保證下好這盤棋,非常考驗決策部門預先對下一年度經濟增長和能源使用情況的準確預測。
我講這些,不是要讓大家放棄對更好體驗的追求,而是想說,中國一代又一代電力人的付出,已經建造出了全世界最穩定的電力供應 系統。在這個框架之內,就算階段性地出現一些問題,我們也遠不需要產生恐慌。
決策端面臨的信息差
講了一些事實,那接下來還要盤一盤問題出現的原因。我把原因分了兩個部分:
-
一是中國供電結構和異常天氣的影響
-
二是決策端預測和實際情況出現了的偏差。
按照邏輯順序,本來應該先講一,但很多讀者小伙伴們對后者更感興趣,所以我這里就把所謂的政策原因先提上來講。
我們上一節講過,要同時保證供應+價格的穩定,需要提前進行計劃和預判。但有預判就會有偏差,有一句話叫做計劃不如變化快,在2021年這個極為特殊的年份,由于疫情影響+大量煤炭表外產能被壓縮,使得我們對煤炭供給的預估出現了信息偏差。
先來說疫情的影響。
在能耗情況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叫做“單位GDP能源消耗”,就是一次能源消費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一般來說,這是個反映能源使用效率的指標,但其實它背后還有一個隱含的內容,就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
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中,能耗最高的就是第二產業,也就是制造業。第三產業的消費服務業,是天然就低能耗,低污染的產業。一個國家的單位GDP能耗特別低,往往意味著這個國家的第三產業比較發達。
2012年至2019年,我國以能源消費年均2.8%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7%的增長。這是一個低能耗+高增長的模型,背后有一個邏輯,那就是在這個階段,中國的消費服務業占GDP比重在不斷上升,而工業制造業的占比則在下降:
圖片來自:東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付鵬
現在大家已經有了一個共識:碳排放權=發展權。所以 能耗和經濟增長是關系極為密切的一對數據,絕對不能割裂開看。
過去我們在三產占比上升,二產占比下降的情況下,對低能耗+高增長的模型非常適應。但事情的節點就是:疫情來了。
這個故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目前中國大陸幾乎是全球唯一一個運轉率保持完好的大型制造業基地。但全球制造業訂單以非正常的速度突然向中國集中,肯定也會帶來一些問題,能耗強度上升就是一個直接的后果。
2021年第二季度,中國的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了78.4%,是這個指標開始公布以來的最高水平。而單從用電量來看,今年1~8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54704億千瓦時,其中:
-
第一產業用電量6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3%,但基數太小,實際用電量的增長只有106.8億千瓦時;
-
第二產業用電量3652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1%,但和一產剛好相反,第二產業的用電量占了全社會用電量的66.8%,基數太大,所以實際的用電量增長了4,231億千瓦時,是一產的近40倍,二產的2.5倍。
-
第三產業用電量953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9%,實際用電量增長1712.7億千瓦時。
疫情使得中國這兩年的經濟結構在很短時間內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變化,高耗能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力,低耗能產業的權重則出現了階段性的回落,于是我們有一些預判,就和實際情況出現了偏差。
簡而言之,不是咱不明白,實在是這世界變化快。
這就是疫情導致的第一個偏差點,我國的煤炭產能曾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是嚴重過剩的,后續國家加強了對煤炭開采的監管,每年挖多少煤,用多少電,是有一個大概預估的。其中有個東西叫煤管票,是煤炭行業專用銷售票,理論上有這個東西才能經營銷售煤炭。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信息偏差點。
拿了許可的核定內產能,我們叫表內產能。但煤礦生產的彈性非常大,有些可能核定的只有100萬噸產能,但實際產能完全可以達到200萬噸以上,所以超產曾經在這個行業非常普遍,最終產生了大量無法完全統計到的表外產能。
我們的煤炭供應,實際上是表內產能+表外產能一起撐起來的,只不過表外產能的部分是個黑匣子,你也不知道這群家里有礦的到底挖了多少煤出來賣給電廠,總之過去那些年是實現了國內電力供應的基本平衡。
但不受監管的超產總會伴隨安全或污染等問題,從去年開始,國家加大了對煤炭產業的監管力度,加強了對煤礦開采的安全監察,產煤大省內蒙古也開始涉煤反腐“倒查20年”。
再加上今年的刑法修正案規定只要是有現實危險的違法超能力生產,哪怕還沒有出現重大傷亡事故也要入刑。
這些規范措施都明顯打擊了煤企的超產行為,大大壓縮了表外的煤炭產能,更麻煩的是,這部分本身就不透明,所以決策部門也不知道具體減掉了多少,提前制定產能計劃的時候自然有可能和實際需求情況產生偏差。
內蒙古礦山,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講到這里,邏輯應該已經盤得比較清楚了。在宏觀經濟領域,計劃趕不上變化是非常正常的事,不然干嘛發明一個詞兒叫動態調整?
比如,本月初內蒙古部分停產煤礦就已經重新投產了,只不過很多產能開起來,首先也是要滿足本地電廠的發電需求。實現外輸還要一段時間。全國8月份的煤炭產量也已經環比上升了2100萬噸,但新增產能的進一步釋放肯定需要一段時間,冬季用煤還會偏緊,但極端的供需錯配不會長時間持續下去。
而經濟增長和能耗強度之間的沖突,也有其解決方式:產業升級。這同樣是這些年中國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為什么星海這么關注中國制造業轉型和升級的原因之一。
中國供電結構
與異常天氣帶來的影響
限產限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供電結構和異常天氣的影響。
首先要明確一點:中國目前的裝機總容量,也就是發電能力,目前是夠的,不存在需求突然增長到了發電能力無法覆蓋的情況。甚至再退一步,一旦發電能力不足了,我們想要增加發電量和擴張發電能力,都不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截至2021年7月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2.02億千瓦,這個數據是美國的,其中火電12.46億千瓦;水電3.7億千瓦,占比16.8%;風電2.82億千瓦,占比12.8%;太陽能發電2.54億千瓦,占比11.5%;核電只有4989萬千瓦,占比2.3%。
而火電又可以分為燃煤發電和燃氣發電,前者發電量為10.79億千瓦,在總發電裝機量中占比49%;后者則只有9972萬千瓦,占比4.5%。
但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又是兩個概念。水電、風電、太陽能這類“靠天吃飯”的能源,實際發電量非常受限于實時天氣,裝機量不能代表實際發電量。
所以,實際上到消費端,2020年燃煤發電以49%的裝機容量,提供了61%的發電量;而風電和光伏以24%的裝機量容量,卻只貢獻了9%左右的發電量。
到了今年,因為氣候異常,進一步加劇了這種裝機量、發電量之間的不匹配。
2021年1-8月,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2.8億千瓦,其中水電裝機量上升了4.9%,但全國規模以上電廠水電發電量還同比下降了1.0%。這其中的空缺,主要就是靠煤電填補的。
而具體到個別地區,比如風電裝機量高于全國平均值的東三省,風電總裝機量有約3500萬千瓦,但夏季高峰的時一度總出力只有3.4萬千瓦,9月21日之后,也就是這次事情爆發的時間點上,風電實際發電量,還不到風電總裝機容量的10%。
這部分空缺,也要火電來彌補。
新能源沒能發出來的電力缺口,都指著燒煤填上,結果產煤大省的河南、陜西、山西先后被暴雨洗禮,部分煤礦的開采、生產要停,影響更大的是一些運煤線路也受到影響或被迫中斷。
今年河南的降水極不正常; 圖片來源:微博@中國氣象愛好者
這種異常天氣之下,對整體供電局面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歐洲今年風電、水電占比較高的國家,都面臨了巨額的發電量缺口,進而帶來了全球天然氣的供不應求,價格暴漲。
完全市場化的機制之下,那就是發電的使勁漲價,反正誰用得起誰用,用不起該停產停產,該斷電斷電。但我們為了至少保證居民能夠不去承擔能力以外的生活成本,所以“計劃電,市場煤”,把壓力更多地交給了企業。然后再通過“價格上下浮動”的機制,配合減稅降費等方式,幫助企業降低成本。
比如10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已經將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的范圍,從原先的-15%到+10%,調大到了上下浮動20%,并開始為煤電企業實施階段性稅收緩繳政策。
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產業結構問題,取舍和平衡到底應該怎么做,始終都在探索的過程之中。
結語
縱觀整個限產限電事件,還有很多更細節的原因。比如中國的區域經濟和資源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三產占比高的一些東南沿海省份,主要用電的是居民部門和服務業,所以減排就是大力推行用電,最典型的就是大力推廣鼓勵油車換新能源汽車。
而中西部一些重工業為主的省份,經濟增長主要就靠開采、冶金、鋼鐵,包括發電等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對于他們就 多少有點進退維谷。
再比如后臺有一些朋友私信我們說,中國有很多售電公司,其實背后根本沒有發電廠。比如海瀾之家,它不光賣衣服,還賣電,是江蘇最大的售電公司之一。
能源結構轉型是一個極為復雜龐大的問題上,有大量專家學者在進行探索,丁仲禮院士就曾談過這中間的挑戰,認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用能需求上,首先一定要實事求是。
這四個字,同樣是我們想要通過文章傳達的原則,因為只有實事求是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中國能夠發展到今天,就是因為我們始終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不懼怕問題。所以幾乎每一次大型公共事件的發生,往往成為推動中國新一輪改革的契機。
如今關于限產限電的很多解讀和說法,其實都是另一個角度地販賣焦慮。在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洪流里,我能理解這種焦慮,但始終認為,這種極端的情緒輸出和渲染,于問題的解決并無益處。非要什么事都得一盤大棋贏麻了,那不叫愛國。
那叫一粉頂十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