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碳普惠?
碳普惠是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和賦予一定價值,并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
二氧化碳當量作為碳普惠制核證減排的單位。
碳普惠的推出,意味著以后個人的減碳行為也可以通過某些途徑參與碳市場,獲得激勵。
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碳金融”的方式,把低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和賦予一定價值,與商業激勵、政策激勵、公益激勵和交易激勵相結合,能夠調動公眾積極加入全民減排行動,是碳市場等強制減排行動之外的重要補充,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2、碳普惠的意義?
鼓勵公眾自愿踐行低碳,對資源占用少或為低碳社會創建做出貢獻的公眾和企業予以激勵,利用市場配置作用達到公眾積極參與節能減排的目的。同時通過消費端帶動生產端低碳,通過需求側促進供給側技術創新。
3、碳普惠的運作方式?
依托碳普惠平臺,與公共機構數據對接,量化公眾的低碳行為減碳量,給予其相應的碳幣或碳積分。公眾用碳幣可在碳普惠平臺上換取商業優惠、兌換公共服務,也可進行碳抵消或進入碳交易市場抵消控排企業碳排放配額。
碳普惠機制運作流程示意圖 來源: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
4、國內省份碳普惠機制現狀?
2011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探索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且在北京、廣東等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已經將碳普惠制納入到碳交易體系中,推動低碳綠色生活的實現。目前,國內已有廣州、南京、無錫、成都、深圳、武漢、北京、撫州等城市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碳普惠活動,隨著低碳環境理念的深入人心,螞蟻森林等第三方平臺公司減碳激勵機制也針對平臺用戶紛紛應運而生。
廣東省“碳普惠制”針對小微企業、城市居民和山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碳普惠內容涵蓋節能、節水、節氣、節電、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分類回收、低碳出行、低碳產品使用、植樹造林、生態修復等。
南京市實施“綠色積分模式”,推出“我的南京”APP 公共服務平臺,依托強大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將南京市民交通出行數據匯總整合在平臺之上,市民出行數據和公益植樹活動、積分兌換優惠、綠色商城優惠直接掛鉤。
成都市推出“碳惠天府”,通過設立綠色低碳公益性平臺,將居民的綠色出行、垃圾分類、低碳消費等個人日常生活領域以及企業的節能減排低碳生產和碳普惠機制充分連接。
無錫市則通過“碳時尚”APP 的投放覆蓋,把綠色交通、舊物再利用、低碳消費、垃圾分類等行為和居民得到具體實惠掛鉤,對公眾參與減碳綠色活動產生了良好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
參考資料:
[1]碳交易網
[2] 張艷梅,羅雯,陸莉君.基于“共同富裕示范區”視角的浙江省“碳普惠”機制建設[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21,14(1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