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唐發電宣布擬投資建設兩個新能源大基地,項目裝機規模均在百萬千瓦起步。大唐集團表示,將努力將全世界最大在役火電廠改造成為世界最大多能互補綜合能源基地,成為中國能源綠色轉型的標志性項目。煤電在碳達峰碳中和愿景下,未來隨著能源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沒企業的轉型發展無疑將是一項重要課題。談及包括大唐集團在內的五大發電集團等大型電力央企近期轉型發展動態,多位受訪人士均向記者表示,當前,在黨中央一系列積極政策舉措推動下,發電企業布局新能源項目愈發成為大勢所趨。“十四五”期間,以“火+綠”組合促發電企業清潔低碳轉型將迎來加碼之勢。
低碳轉型迎政策“東風”
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
有業內人士解讀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這一提法為傳統能源轉型指明了方向,也對電力行業探索煤電節能降碳與去煤電的路徑給出了明確指導。
無獨有偶,就在不久前,國務院國資委編制印發《關于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十四五”時期,中央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下降15%,萬元產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達到5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比重不低于30%。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及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嚴控煤電發展的大背景下,綠色低碳轉型成為目前發電行業轉型的主要方向。”一位不愿具名的電力行業專家向記者指出。
在上述電力行業專家看來,發電企業的轉型動力一方面源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號召和央企覺悟;另一方面央企有著低利率的資金優勢,對于平價項目的建設意愿更加積極。“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積極推動下,未來轉型步伐勢必進一步提速。”
布局新能源成大勢
記者梳理發現,當前,以五大發電集團為代表的大型電力央企愈發重視新能源發電項目建設,已積極開始布局大型風電光伏項目,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
相關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20年底,國家電投集團、華電集團、大唐集團、華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分別為56.09%、43.4%、38.20%、36.5%、26.59%,幅度分別提升5.59、3、5.69、2.5、1.69個百分點。
“這些企業的相關經驗、做法值得發電行業在‘十四五’期間借鑒。”有受訪專家指出。以國家電投為例,該集團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企業,根據相關規劃,“十四五”國家電投將全力發展新能源,鞏固其領先地位。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未來煤電機組將為清潔能源讓出電量空間,發電企業布局新能源是大勢所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資金量較大、眼光更長遠是煤電國企發展新能源的優勢。而且風電、光伏的發電效益與資源稟賦密切相關,所以現在發電央企都在搶占資源稟賦比較好的區域來開發新能源項目。
“火+綠”組合優勢待挖
一直以來,煤電都是我國電力系統主要的電源形式。雖然近年來在全球能源轉型與新能源快速發展背景下,2020年煤電裝機占比歷史性降至50%以下,但在2021年上半年,火電發電量占比仍高達73%,持續充當電源主力軍角色。
國泰君安近期在研報中分析指出,煤電地位不可或缺、盈利趨向穩定,穩定現金流助力快速發展;“火+綠”組合更具優勢,火電的調峰能力不僅可獲得收益,還將成為企業爭取新能源項目的重要優勢;火電轉型具備稀缺性+成長性,當前明顯低估。
亦有業內人士指出,對煤電企業而言,新能源既是新事物、也是競爭對手,但著眼整個電力系統,新能源與煤電的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煤電企業應打破原有思維模式,從實際出發,突破革新,用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不斷探索實踐,尋找與新能源和諧共處的發展方向。”
“現在發電企業轉型正處于搶資源階段,今后也需要培養新能源領域人才,將是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建議發電企業趁現在資金充裕抓緊時間,把握轉型主要賽道,實現順利轉型。”林伯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