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作為技術、資金、裝備、數據密集型的國民經濟重要基礎產業,伴隨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一方面成為呈現、傳輸、運算、存儲數據生產力要素的能源動力保證,另一方面自身也積極邁向數字化轉型。”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游敏在日前召開的2023電力數字化大會上指出。
在全球能源體系深刻變革背景下,能源結構和供應體系正呈現綠色低碳變革、去中心化升級和多極格局演變的特征。“新型電力系統成為能源數字化轉型的目標,發電及配用電形態也發生變革。”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首席專家續合元進一步解釋,例如,發電領域正由以煤炭發電為主轉變為新能源發電占比不斷增高;電網環節也由大電網、大電源轉變為大電源、大電網+分布式智能電網的格局,并由單向用電單位轉變為電動汽車等用戶側調節的雙向互動。
而電網作為能源轉換利用和輸送配置的樞紐,面臨分布式新能源加速開發、電動汽車加快發展、儲能規模化應用、源網荷儲結構持續調整等新形勢新桃戰。同時,隨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場站大規模接入及多元主體數量劇增,電力系統呈現出終端設備智能化、接入方式多樣化、通信方式多元化等特點。“億量級智能終端接入,在賦予電力系統靈敏感知、精準控制能力的同時,也讓網絡結構更加復雜、邊界愈發模糊,電力系統跨空間脆弱性增加,終端本質安全管控面臨挑戰。”國網信息通信分公司總工程師彭元龍分析。
“這就需要電網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作用,進一步提高電網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多元負荷承載能力和安全供電保障能力,增強電網的‘氣候彈性’‘安全韌性’和‘調節柔性’,推動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國家電網公司數字化部副主任王磊指出。
為加快數字技術在能源領域的創新應用,今年以來,相關部門先后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關于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若千意見》等政策。此前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也明確提出支持網絡安全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夯實網絡安全基礎,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在政策支持下,電力企業積極研發電力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化安全新技術。王磊表示,到“十四五”末,國家電網擬建成堅強可靠的“算力”“數力”和“智力”基礎設施,數據要素價值將全面釋放,人工智能在典型場景實現規?;瘧?。“基本實現物理電網和數字化支撐‘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運、同步維護’。”王磊說。
針對電力數字化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提出“主動免疫可信計算”的新模式。據了解,主動免疫可信計算以密碼為基因實施身份識別、狀態度量、保密存儲等,可及時識別“非己”成分,破壞與排斥進入機體的有害物質,為網絡信息系統培育免疫能力。沈昌祥表示,人機交互可信是發揮5G、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動能作用的源頭和前提,必須對人的操作訪問策略四要素進行動態可信度量、識別和控制,可以彌補傳統無計算環境要素的訪問控制策略模型、只基于授權標識屬性進行操作而不作可信驗證、難防篡改的安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