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千伏孫家壩變電站GIS改造工程
1月13日,久違的陽光透過云層照射在資陽壩子上,成功“瘦身”的220千伏孫家壩變電站GIS改造工程沐浴在陽光中,發揮著作為資陽電網樞紐變電站的作用。一旁的剩余部分施工現場,電力工人穿梭在整齊搭建的鋼架中,龐大的吊車在場中起起落落,升級改造進入最后沖刺階段。
220千伏孫家壩變電站位于資陽城區,建成投運于1986年,該站是資陽電網樞紐變電站之一,擔負資陽城區及工業開發區供電任務,對資陽市建設和經濟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該變電站的改造由資陽資源電力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工程于去年10月8日開啟,今年1月7日一期投運,歷時僅3個月,是資陽首座改造的220千伏GIS智能變電站。如今升級改造的剩余部分即將竣工,預計趕在春節用電高峰來臨之前完全送電。
難度最大
30年前投運 工程結構復雜
1986年,220千伏孫家壩變電站作為資陽電網樞紐變電站,光榮地擔負起資陽城區的供電任務。然而,經過30年的風雨洗禮,傳統的變電站早已出現設備老化的情況,無法滿足新時期城市供電需求。
傳統的變電站出現問題,升級改造工作刻不容緩。然而,在工作一開始,施工隊便遇到一個難題——30年歲月變遷,220千伏孫家壩變電站工程設備老化、結構復雜、部件斷裂,年久的混泥土隨時可能掉落,施工風險性很高。
在拆除的過程中,電力工人也是用“繩命”在施工。1月13日下午,在一堆鋼筋混泥土中,兩名電力工人做好安全措施后,便上到高處對橫梁接頭處進行人工拆除。一根橫向橫梁8噸,一根縱向橫梁13噸,這些龐大又笨重的橫梁頑強地架在高處,意味著電力工人要在高處對橫梁接頭處進行人工拆卸,難度系數和危險性都極高。而通過前期踏勘研究,需要拆除和新建的項目數量繁多,工程任務巨大。種種因素導致220千伏孫家壩變電站GIS改造工程成為了資陽公司成立以來難度最高的一項工程。
歷時最短
提前進場踏勘細化工作 加班加點“搶”工期
1月16日上午7點,孫家壩變電站GIS改造施工現場,變電安裝隊趁著黎明前依稀的光線,像往常一樣召開了班前會。班前會上,項目責任人給每一個作業小組和作業人員分配了任務,確保每一個作業小組、每一個人都清楚當天的工作內容。
“220千伏孫家壩變電站GIS改造工程是資陽公司成立以來難度系數最高的一項工程,但從拆除到投運僅花費3個月,也是用時最短的一項工程。”變電安裝隊隊長霍干自豪地說,項目責任人員每天晚上都會召集全部作業人員總結第一天的不足,分配第二天的工作任務。為了節省時間,施工隊每天早上7點就召開班前會,每天晚上會加班到10點左右。
此外,為了詳細掌握工程情況,工程隊去年9月就提前進場踏勘,將勘察細化到每一個設備,甚至每一根線上。在實際作業過程中,采取多點同時作業,但杜絕上下層作業,保證了施工安全性。在難度系數特別高的橫梁接頭處拆除上,通過資陽公司和監理處的專家論證,確定的拆除方案是采用腳手架搭設井字架的方式,先對每一個立桿進行保護、穩固,再由人工破除接頭處的混泥土,最后用吊車來吊除橫梁,以此確保施工安全。
可靠性高
變電站“瘦身” 抗污能力更強
GIS金屬外殼閃著耀眼的光芒,從下到上由粗及細的避雷針高聳入云。220千伏孫家壩變電站GIS改造工程一期已于1月7日正式投運,占地面積明顯縮小,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藏”在金屬外殼中。
據介紹,改造后的220千伏孫家壩變電站與改造前的變電站相比,節約了三分之二的土地。“與傳統的變電站相比,GIS的優點在于結構緊湊、占地面積小、可靠性高、配置靈活、安裝方便、安全性強、環境適應能力強、維護工作量小、噪聲小。”變電分公司總經理張樺介紹道。
據了解,GIS由斷路器、隔離開關、接地開關、互感器、避雷器、母線、連接件和出線終端組成,這些設備或部件全部封閉在金屬接地的外殼中,在其內部充有一定壓力的絕緣氣體。所以設備抗污能力更強,可以有效避免酸雨、霧霾之類的環境因素對其造成的影響,可靠性更高,停電的幾率大大縮小。
“220千伏孫家壩變電站GIS改造工程成功投運,有效保障了資陽市城區的供電可靠性,為即將到來的春節用電高峰期提供了可靠支撐。同時,GIS是免維護的,也提高了設備運行維護管理水平。”資源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蔣長林說。 來源:四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