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愛迪生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發電廠,從此開啟了電力行業長達138年的進化歷程。
“電”是我們進入現代生活的標志,也是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說有水流過的地方成就了人類的繁衍,那么有電流過的地方,才造就了真正的現代文明。
電力行業是一個誕生超過百年的傳統“老”行業,但同時也是一個在不斷變化的“新”行業。電代表了清潔能源,全球能源格局將越來越朝著電為中心轉變,不斷對石油能源做出深度替代,電能應用的范圍也在前所未有地擴大。按照麥肯錫的預測,到2050年,全球電力消費將比目前翻番,可再生清潔能源發電將占全球總發電量的73%,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將從目前19%提升到29%。
不發電的華為,是如何融入到電力行業138年的歷史當中的呢?
當前,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蓬勃發展,加速驅動著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電力數字化”已經成為電力行業發展的新課題,越來越多的電力企業希望與專業領先的數字化轉型伙伴同行,作為電力行業的“懂行人”——華為自然深度的融入其中。
電力行業的“舊格局”不斷被打破
華為中國政企電力業務部總經理張延德說,電力行業要實現“數字化生存”,需要一些“冷思考”,更需要一些“熱作為”。“懂行”的華為要如何幫助電力企業面對“冷熱交匯”?
第一個冷思考,指的是電力行業將面對新基建對行業帶來的格局改變。
有數據預測基建將引發全國用電量暴漲近兩成,大量布置在城區的5G基站、邊緣計算服務器、電動汽車的充電樁,將對現有的城市配電網帶來巨大沖擊。同時,西部地區大量建設大型數據中心將增加當地電力消費,減少外輸電,“西電東輸”的舊格局或將發生改變。
第二個冷思考,延續電力行業的巨變,電力企業要在新的格局中獲得成長,而不是被拖垮,關鍵就是要融入新興科技,走向數字化轉型。
如張延德所說,“當前,電力企業資產結構和布局被視為未來電力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交易市場化對企業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的沖擊,企業管理能力、技術創新的挑戰緊隨其后。”而數字化,則是企業迎接上述挑戰的解決之道。
第三個冷思考,由電力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形成的新舊格局交替已經形成。過去十幾年的數字化進程,告訴我們,新的挑戰者往往不在行業內部,而是來自于外部,而它們通常是數字化的先行者,帶著“顛覆者”的光環。走向新格局,就要做到揚長避短,加速創新。
傳統電力企業顯然更懂行業本身,但未必懂行業與科技結合,所形成的新需求。這就需要懂行人,與電力企業一道,去打造真正創造價值的行業場景化解決方案。而華為已經服務中國電力行業近20年,作為電力行業的老朋友和同路人,在新一輪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勢必群空冀北,緊隨中國電力數字化轉型步伐。
客觀地說,張延德的三點冷思考很準確的將電力行業的機遇與挑戰進了切分,機遇并不一定屬于每一家企業,挑戰卻實實在在影響著每一家企業,在新舊市場格局轉換的當下,積極求變,與懂行人一路同行,快步走向數字化變革,這就是成功之道。
電力行業的新格局,如何在場景中得到重塑?
不難發現,能源電力市場中越來越多的創新發展與數字技術緊密相關,比如可再生能源帶來的電力分散化,另外許多新的應用和服務如輸電管理,“智能”用電等新的模式,也需要數字化作為底層支持,因此,數字化技術在電力行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而從宏觀的角度,“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中,直接相關的就有“特高壓”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這勢必會提振電力行業的投資。電力行業也將隨之走向新的格局,而決定這一新格局的關鍵是數字化技術在具體應用場景中的落地,
在電力行業發、輸、變、配、用、調六大環節中,有很多個場景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變革。
例如在輸電環節中,AI與視頻相結合,可有效提升運維檢修效率,降低人力投入,還可以推動微氣象區域監測與輔助決策、輸電線路災害監測預警與智能決策、全天候遠程通道可視化。
再比如在配電環節中,同樣是5G與AI等技術的融合,可實現配電網線路的快速精確故障定位和非故障區域的快速自愈,提升電網供電可靠性。
當傳統電力環節與數字化技術相融合,我們會發現被改變的并不是行業本身,而是給行業帶來更高的運行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與能耗。電力行業也必將在越來越多的場景化創新涌現之后,形成新的格局。
懂“行動”的華為,給電力行業帶來何種啟示?
華為一直在提倡“懂行”,懂行的“行”字,既可以是行業的“行”,是基于“懂數字化”的專長,是對行業的深入理解。
同時懂行的“行”,也可以是行動 “行”,代表著實干精神,這亦是華為與很多同樣號稱“懂行”的企業的不同之處。任何行業都是由無數個場景組成的,只有深入場景,融入場景,用心體會得出來的解決方案,才是實干精神。
所以張延德也從三個“熱作為”的視角,通過三類典型的場景,展現了華為的“行動”力。
在配電物聯網場景中,華為將數字技術應用在具有邊緣計算能力的臺區智能融合終端中,使其實現了故障風險預警,停電智能研判和故障主動精準搶修。;在電網智能巡檢場景中,華為將數字技術應用于智能巡檢,解決了復雜輸電環節中的難題,如秦嶺山區的世界首個±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在電廠輸煤巡檢的場景中。華為利用AI與物聯網技術,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特殊環境的巡檢效率,如華為為華能伊敏電廠試點提供的智能巡檢系統基于視頻+AI+物聯傳感,在輸煤環節的全流程,通過圖像對比等故障或風險識別。
基于不同的場景訴求,華為給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這些豐富的場景化解決方案背后,既有華為的懂行業,也有華為的懂行動。
所以,冷思考與熱作為的交匯,實際上就是如何在電力行業數字化前景與具體的場景化落地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而這個平衡點,單純依靠電力企業自身的技術能力,是很難企及的,需要理解行業需求的同路人共同面對。
這也是“不發電”的華為能夠深度融入電力行業138年發展的歷史長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