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變身電能
清晨5時剛過,環衛工人就來到下呂浦社區,從各垃圾桶內收集到滿滿一車的垃圾后,載著這些垃圾運送至垃圾中轉站。中轉站的垃圾再經一輛重型垃圾壓縮運輸車運送到垃圾焚燒廠。
在這里,經分揀、堆放、干燥等程序后,這些垃圾“乘坐”電動輸送帶,被送進一個巨大的焚燒爐爐膛內。焚燒爐內高達850℃至1100℃的高溫,讓垃圾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少量殘渣,同時釋放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聚集在一起,將一個大鍋爐內的水加熱成400℃的水蒸氣后,產生的熱蒸氣推動汽輪機發電機組發電。至此,垃圾就完成了它的蛻變,變身清潔能源。
永嘉垃圾焚燒發電廠總經理余建君向記者介紹,垃圾焚燒發電并入華東電網,再運送至百姓家。
每噸垃圾產生200度電
一噸垃圾能產生多少度電?溫州市環衛處計量監測科工作人員鐘建權說,一噸垃圾大約能產生200度的電。
鐘建權舉例,市區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有3000噸左右,而市區的三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日處理生活垃圾能力達到3000噸,這就意味著市區生活垃圾全部采用焚燒發電的處理方式。據統計,這三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年發電量為2.6億度,產生的這些電量可為15萬戶居民提供一年生活用電。
市區的這3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分別是東莊生活垃圾焚燒廠、永強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和臨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新建的永嘉縣焚燒發電廠坐落于甌北鎮后江山腳,目前建設規模為日處理垃圾500噸,配備2臺250噸/日垃圾機械爐排焚燒爐,1臺12兆瓦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全年發電量約5300萬千瓦時(度)。
垃圾發電節約土地資源
鐘建權介紹,建有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縣(市、區)目前基本采用焚燒發電的方式來處理垃圾,而在我市的其他縣(市、區)的垃圾處置目前基本仍采用衛生填埋方式。
實現垃圾發電,與之前的填埋法相比,好處多多。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說,以市區為例,按以往填埋方式處理,每年需耗地20多畝,而在寸土寸金的溫州已很難找到土地填埋垃圾了。而垃圾經過焚燒后,容量減少了近90%,大量節約了土地資源。其次還能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避免了填埋垃圾后產生的水體和有毒氣體污染。
據了解,目前,在人口密度較高的發達國家,焚燒法已成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主要方法,得到廣泛應用。垃圾焚燒和能源回收被認為是今后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發展方向。目前,采用垃圾焚燒發電處置的在美國占17%,日本約占75%,德國和法國約占30%-50%,英國占9%-10%,加拿大占5%-6%。
如何處理垃圾?
目前國內外比較先進的垃圾處理方式有填埋和深海處理、焚燒發電、堆肥三種。從國外多種處理方式的情況看,有以下趨勢:工業發達國家由于能源、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焚燒處理比例逐漸增多;填埋法作為垃圾的最終處置手段一直占有較大比例;農業型的發展中國家大多數以堆肥為主;其他一些新技術,如熱解法、填海、堆山造景等技術,正不斷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