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獲政策垂青
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方式已逐漸成為全社會共識,政府針對低碳經濟發展的配套政策正緊鑼密鼓地在制定推出。發改委表示,未來新增固定資產投資與信貸投入都將向低碳經濟產業傾斜,著力做好低碳區域地方試點,與低碳經濟相關的重點行業將獲得優先發展,內容涉及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改造轉型。
政府不僅將低碳經濟放到了戰略高度,系列配套政策的落實力度也擲地有聲,低碳經濟投資或將迎來諸多實質性利好。總體來看,值得期待的產業政策“催化劑”主要集中在:新興能源產業振興規劃、節能環保產業振興規劃、相關行業的“十二五規劃”、智能電網標準、“碳稅”征收等。
從近期的政策面來看,為了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國家對房地產業的調控措施正暴風驟雨般來臨。政府一方面需要捂住房地產井噴的蔓延,另一方面也需要考量如何保持中國這艘大船的高增長,因此,尋找新的利稅增長點就成為毋庸置疑的選擇。“碳稅”的征收或將成為新一輪房地產新政后的一個關鍵試金石。
通過政府財稅政策的干預,從而引導公眾綠色消費,引導企業向低碳型技術和產品上縱深發展,顯而易見,“碳稅”的征收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利益,同時是全面完成世界減排承諾上的關鍵一步。為此,相關節能減排的公司或將踏上“碳稅”征收的利好順風車。
“雙頭發展”主導
在“保增長、調結構”的基調下,產業承接轉移與結構調整升級將是“十二五”經濟建設的核心環節,相關產業將迎來新一波發展機會。由高碳到低碳,從低效走向高效,新型清潔能源替代傳統能源,是“調結構”的必然選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潔能源開發”為核心的低碳經濟,無疑在此輪“調結構”中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簡言之,低碳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能源開發和利用,讓能源結構層次更為豐滿;二是節約能源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讓單位能源產生最大的利用率,全面實現減碳、無碳、去碳三個層級的核心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應用。
在新能源開發利用方面,風電、太陽能和核電等行業已展現出蓬勃發展勢頭。業內數據顯示,目前核電站的內部回報率將達到9.8%,凈利潤率達到13.3%,投資核電成為一個香餑餑。若按2020年裝機容量達1.5億千瓦來算,風電裝機未來10年還有10多倍的增長空間。從長遠來看,我國風電行業處于高速增長期,孕育廣闊的長期投資機會。電動汽車、新能源電池等領域也獲得了國內外資本市場的追逐。
在節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比較能夠容易落地的是節能領域,而更具有想象力的投資領域則主要集中在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循環流化床、智能電網等領域。以智能電網為例,隨著智能電網建設的逐步展開,將給國內的電力設備企業,尤其是二次設備企業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比如,與智能電網相關的柔性交流輸電技術、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等領域投資前景可期。
投資“法無定則”
貨幣皆有其正反面,低碳領域并非是投資市場的常勝將軍,因行業差異、公司差異、評估標準差異等因素影響,每個涉及低碳題材的公司得出的評價結論也會不同。考慮到低碳經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加上低碳經濟涉及領域的發展模式、發展程度以及技術水平都有所不同,估值水平也必然有所區別,因此投資側重也會不同。
以持續看好的風電、太陽能為例,風電存在出力具有不穩定性等弊端,內部投資回報率低于社會平均水平,而太陽能也存在仍需找到技術提升和解決不夠經濟等短板問題。
從具體公司的投資策略上看,不妨選擇掌握核心技術、內生增長性高、產業受益較大、長期投資回報可期的低碳行業及公司作為首選。在新能源開發利用領域,建議關注金風科技、天威保變、中核科技等公司;在節能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建議關注榮信股份、科陸電子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