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湘西大山深處到長沙工廠一線,從岳麓書院到馬欄山,從沙洲村到洞庭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到湖南考察調研,他深入三湘大地的基層一線,察民情,聽民意,為湖南的發展確定新坐標,錨定新方向,賦予新使命。6月13日起,紅網、時刻新聞推出《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系列報道,讓我們循著總書記的足跡,感受湖南山水間的蝶變。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李兵 姜媚 通訊員 朱依琳 長沙報道
電,點亮了萬家燈火,也帶來無盡的希冀和可能。

小小電能表,帶來無盡希冀。
同電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國家電網長沙供電公司原副總工程師彭國泉深有感觸。
1975年最開始工作時是用小本子抄電表,到1997年開始使用抄表機,再到2017年底智能電表覆蓋長沙之后,進行遠程自動抄表……彭國泉一共使用了7代抄表機。
“以前,一個人負責好幾千戶抄表工作,6天時間要抄完。這是一項特別‘熬人’的工作。”彭國泉回憶道。
現在,智能電表在長沙城區全覆蓋后,他再也不用到現場去抄表了。每月1日,客戶的用電數據會自動上傳到系統,彭國泉只需對沒有成功讀數的客戶進行跟蹤核查。
從走街串巷人工抄表,到借助遠程抄表系統自動抄表,智能電表的出現,改變了彭國泉的工作模式。

威勝集團。
威勝集團,就是這種變化產生的重要參與者。1994年,中國第1只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0.5S級三相多功能電能表在威勝誕生;三年后,威勝制造的電能表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電力公司掛網運行,開啟了國產電子式電能表出口的新篇章;進入21世紀,威勝生產出第一只智能物聯電能表。二十多年來,威勝用智能計量“電”亮我們的美好生活。
萬家燈火的快樂
“過去家鄉的夜是單調的,大部分的夜晚是靠月光給小村莊帶來些許明亮。”在岳陽市新莊村村民李新民的記憶中,幾十年前停電是家常便飯,不是這家電表燒了,就是那家電線著火了。
“那個年代為了送電,電工師傅就得爬電線桿子架設線路。”李新民說,“線路就算架設好了,依然存在電力供應不足、帶不動的狀態。電壓一低,連屋里的燈泡都不亮了。”李新民最大的快樂就是站在巷弄里大喊“來電了,來電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塊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生產的三相電子式多功能電能表的招標價要近5000美元。“我們自己的技術水平達不到,只能花大價錢進口。”威勝集團有限公司產品經理陳紅芳說,為了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他們決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進軍電子式電能表行業,威勝的第一代產品就選擇研發電子式三相電能表。但追夢路上,從來不是一帆風順。“一沒資料參考,二沒技術模型,基本屬于一窮二白的境地。”陳紅芳這樣形容當時的境況。怎么辦?大伙只得鉚足了勁兒往前“犇”。
實驗、失敗,實驗、失敗,再實驗……研發團隊另辟蹊徑,帶頭研究算法,采用先進的A/D采樣、數字乘法器計算技術,將模擬量轉化成數字量的計量算法,終于在1994年,團隊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應用數字算法的三相多功能電能表。
到2004年,威勝已經形成年產50萬只三相多功能電能表的生產能力,電子式三相電能表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
威勝研發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直激勵著他們前行。
創新路上一旦開始,就沒有終點。2008年,威勝又將目光聚焦到了關口表。在此之前,國內一直都是采購的進口關口表,其穩定性、精準度更高。“國內不是沒有,只是標準達不到要求,會產生很多計量糾紛,你想關口表一秒運行可到幾十千伏,不精確會產生很多問題。”陳紅芳解釋說。
在不被業內看好的前提下,威勝通過改進工藝水平,經受住“雷擊浪雨”的錘煉,產出第一款0.1S級關口多功能電能表,應用于省網以及發電上網關口。

威勝產品走進千家萬戶,一路映照著老百姓的生活。
從進口到國產,從機械到電子,從星星點燈到萬家燈火,威勝產品的迭代更新正是中國電能表所走過的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縮影。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嬗變,國產電能表一路映照著老百姓的生活。
殷殷囑托的鼓舞
2013年11月4日,是張石容銘記一生的日子,也是威勝的“高光”時刻。
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了威勝控股有限公司,觀看產品展示、前往車間了解生產和工藝流程、與員工代表親切交流……視察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看得認真、問得仔細,原計劃20分鐘的參觀時間被臨時增加至近一個小時。
威勝控股執行董事,威勝信息執行董事、總裁李鴻回憶道,“總書記問我們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比例是多少,我們說占銷售額的6%,總書記點了點頭,并鼓勵我們繼續加大研發、不斷創新。”
對彼時的車間工人張石容來說,那一天也是一份特別珍貴的回憶。
在威勝一號廠房三樓的電裝車間,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各自的工作,他們手腕上統一制式的藍色手環吸引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手腕上佩戴的手環是起什么作用的?”習近平總書記走到一位女工旁邊,指著她的手環問道。
“我帶的是一個防靜電手環,是釋放人體靜電來確保產品質量的,是我們上崗前必戴的工具。”當時20多歲的張石容沒想到習近平總書記會向自己提問,緊張之余,她向總書記認真解釋了手環的作用。
總書記的關懷給張石容帶來莫大的鼓舞,直到現在,那枚手環都被她好好收藏在家中,成為了她工作的動力,也見證了她在威勝的點滴進步。
9年來,張石容由普通的車間操作員成長為帶領70余人團隊的生產管理骨干。這一路走來,張石容不知熬了多少個日夜,練就了一身“繡花”功夫。“手藝要像張石容一樣精細”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句。
肩上擔子重了,里子也必須夯實。為了緊跟公司創新的步伐,張石容一邊參加公司組織的各項業務培訓,2017年,她在集團生產技能比武大賽中獲得雙料第一名;一邊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學習,順利的話,2022年7月,她將拿到本科畢業證書。
“那次特別的經歷,猶如指引方向的燈塔,不斷激勵我前行。”經過曾經那張工位時,張石容仿佛又看到了這些年努力拼搏的自己。

第一屆“威勝青創杯”創新大賽。
類似張石容的故事不勝枚舉,近年來,威勝打好“內培外引”組合拳,創新人才管理和培訓機制,全力構建產業人才技能提升體系,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從銷售額的6%提升到了9.2%,“全員創新,全面創新”的創新氛圍日益濃厚,為威勝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精精”計較的成就
“空調用電量6.2千瓦時,冰箱用電量……總用電量16.2千瓦時,比前天節約2.26千瓦時。”韶山市清溪鎮李中昌對著APP上更新的用電數據算了一筆賬。說到自家電能表這些年的變化,他用了“突飛猛進”四個字。
“電力計量就像一桿秤。電能計量器具檢定,就是確保這桿秤的精確。”陳紅芳說,“好比去買米,單手抓一把是兩毛錢,雙手捧一把也是兩毛,你說老板干不干?如果計量可以隨意,就會亂套。”
“我們的工作就是要確保每一個計量表都能精確測量,確保所有的企業與個人都不多花一分冤枉錢。”一提到計量表,陳紅芳就很興奮。我們現在感受到的智能家居生活,都離不開這些變“聰明”的智能計量表,它們就像智慧城市的“神經末梢”,深入到千家萬戶,千店萬鋪,記錄著我們的用能情況。

智能車間,機器在有條不紊地作業。
這份“精精”計較的背后是威勝的對科技創新的一心一意。每年將銷售收入的9.2%投入到新技術和創新產品的開發上,“大手筆”的投入,讓陳紅芳這樣的研發者感到特別有底氣。
每一次突破現有精準度的瓶頸,都會帶來一種滿足感。“我們0.2S級的高端電表,準確度為萬分之二,處于行業的領先地位。”說起自家的“拳頭”產品,”陳紅芳很是自豪。
為了研制出這款產品,研發團隊做了成百上千次的實驗,電表的抗雷擊標準從4000伏提高到4400伏。
2017年12月27日,隨著永州市新町村王銀生家的智能電表完成施工接線并送電成功,標志著湖南省實現了智能電能表全覆蓋的目標。一張網、一只智能電表、一個移動終端,這種模式就是現在的我們更為熟悉的“互聯網+電網”。
“互聯網+電網”最直觀的好處是再也不用等待抄表員入戶抄表了。企業和居民都可以通過按鍵查詢電價、剩余金額、總電量等信息,也可以通過手機APP對歷史電費、用電量等詳細數據進行查詢。打開APP一鍵繳費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
萬物互聯的愿景
2022年春節,在長沙縣老家過年的陶金霞接到電力公司的電話,說他家水表走數不正常,水管可能出現了問題。
水管不正常為啥是供電公司來通知?來不及細想,陶女士立馬趕回家,發現衛生間水管裂開,水不停地外漏。幸虧發現及時,不然肯定得“水漫金山”。
“謝謝你們!讓我們平安過了個好年。”當陶女士致電電力公司表示感謝時,才搞清楚原因,原來她所在小區去年做了“多表合一”信息采集,供電公司技術人員從集抄系統發現陶女士家的用電量和用水量出現了背離,猜測她家水管出了問題,這才有了那通電話。
“多表合一”信息采集,不是把電、水、氣、熱等計量表變成一塊表,而是通過統一和規范現有集抄標準、通信、設備等技術系統,在大面積推廣智能表計量和廣泛應用用能信息采集系統的前提下,實現多種能源表的統一抄收和管理。
簡而言之,就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把以前分散的抄表渠道加以統一、整合,最終形成新的服務模式。

共享智能插座,方便我們的生活。
陳紅芳舉了個例子:“現在我們生產的物聯表能夠獲取一個家庭的用水數據,回傳給云端數據庫,經過算法計算,如果發現一位獨居老人家突然用水量異常少,便可依此判斷,老人是否發生了突發狀況需要幫助。”
再比如,我們能夠通過手機查到家中的用電情況,發現家中電器是否沒關。除此之外,通過手機APP獲取到家庭里每一件電器的用電量詳單。由此幫助用戶掌握用電情況,為人們提供適合其生活習慣的用電節電建議。“這都將成為一種‘私人定制’。”
萬物互聯時代,從“用上電”到“用好電”,科技創新可以讓一塊水表、一塊電表發揮意想不到的價值。

智能計量創造美好生活。
時下,遍布城鄉的湖南電網熠熠生輝,正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長度和寬度,溫暖千家萬戶,點亮新時代美好新生活,為湖南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提供強大能源和動能。
“精確計量、透明消費、智能服務”,當萬物物聯網讓每座城市、每個社區、每家企業、每戶家庭切實體驗到“一個電表讓服務隨心而至、萬物觸手可及”……這就是智慧生活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