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到現在,在大蒜之鄉金鄉縣魚山鎮催口村,提起程連啟,大家都會說:“老程是個好電工。”
一次高票當選讓他下決心干好電工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崔口村還是一座破舊貧窮的小村落,交通閉塞、地理偏僻、資源匱乏、經濟落后……
程連啟剛剛高中畢業,回到了崔口村,和其他農家孩子一樣,重復著祖輩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房屋都是土坯房,路也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村里沒有電,照明全靠昏暗的煤油燈,還舍不得常用。村民過的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老程說。
想發展,就必須改變。村里第一個大改變就是集資用上了電。
可電需要有人管,誰來當電工,成為當時村里最難決定的事。
最后村里決定投票表決。憑借著踏實認真的口碑,程連啟以高票當選村電工。
投票選舉的結果讓程連啟既意外又感動,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對得起鄉親們這份信任。
村里立桿架線、臟活累活他都沖在最前線,入戶布線安裝、蹬梯爬高的工作他也從來不推辭。
程連啟的行動,鄉親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有事找連啟”漸漸成為了大伙的口頭禪。
靠著金鄉大蒜賣全國的名氣,崔口村村民紛紛下海經商,做起了大蒜生意,生活越過越紅火。
程連啟還是老樣子,在電工崗位上過著忙碌但說不上富足的生活。
有的老板勸他入股做生意,有的愿意高薪聘請他到廠里運維設備……
正當他猶豫不決時,村里一封內容是“讓程連啟干電工我們放心”的信送到了縣里。
就這樣,程連啟決定繼續干下去:“我一輩子就干電工了,要對得起鄉親們的信任”。
一次得罪人的檢查讓他贏得信任
每年的六七月是金鄉大蒜集中入庫期,也是供電負荷高峰期,程連啟要挨個去大蒜加工倉儲企業幫助檢查用電情況。

有一次,程連啟在正陽公司巡查線路,卻遇到了麻煩——電工張寧攔在機房前,說什么也不讓他進。
“昨天你來了,看這也不行,看那也不好。今天還要來找茬,門也沒有。”張寧說。
程連啟怎么解釋他也不聽。
原來,前一天程連啟巡查發現,正陽公司的變壓器二次側熔絲溫度過高、大蒜篩選機電源旁邊堆有雜物等7處安全隱患。
他當時就告訴廠里的電工張寧,并詳細講清這些隱患的危害,特別是熔絲溫度高,隨時會因為負荷升高導致熔斷停電,必須立刻更換。
張寧滿口答應著,心里卻不滿,認為程連啟小題大做。這次張寧死活不讓再檢查了。
程連啟心里不踏實。他繞過張寧,直接找到正陽公司經理,拿出隱患清單,苦口婆心又解釋了一番。
了解到這些隱患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經理坐不住了,拿著隱患清單,叫上張寧趕緊到現場去看個究竟。
到了現場后,他們拉下來熔斷器拆開一看,里面的熔絲已經有了過載的跡象。
經理對老程感激地說:“幸好你提醒得及時,要是忽然停電,再找故障點就誤大事了。這幾天生意好,一刻千金啊!”
這以后,村里的企業更加信任程連啟了——看得出來,他是寧愿“得罪人”也要讓企業用好電。
一條石灰印清出線路通路
清障伐樹、征占田地,這些是電力施工中較難解決的問題。
在崔口村,也不例外。

2001年,崔口村劃興建了80萬平方米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在規劃園區配套電力線路時,村里居住區的線路也一起納入了改造計劃。
程連啟籌劃著把變壓器從村頭遷移到村中心,這樣既能優化線路結構,也能提高供電質量。
他把想法給村里一說,大家都支持,只有一個叫李鳴的小青年有些猶豫。
他家有棵大槐樹,都說“門前有棵槐,金銀財寶往家來”。
“這棵古槐伐了多可惜,這種招財樹可不能輕易砍掉,會影響全村風水的。”任別人怎么勸說,李鳴都不肯妥協。
李鳴父親站出來說:“這些年要不是你程叔一趟趟地給大家伙跑前跑后,一次次解決用電問題,能有咱們村的今天?”
原來,隨著金鄉的大蒜遠銷全國,崔口村外出經商的人逐漸增多。為了讓村里的老人更好地安度晚年,村里集資蓋起了敬老院。
程連啟時常到敬老院和老人談心聊天,幫他們理發、曬被子,檢查用電安全。
真心換人心。時間久了,老人們將程連啟當成了自家人,李鳴的父親就是其中的一個。
有了李鳴帶頭,清理樹障的工作變得十分順利。
第二天,村委會主任帶人在線路走徑上撒了一條石灰印,用村上的大喇叭上通知了大家。次日,線路通道就被村民自發清理干凈了。
40多年來,崔口村這個靠大蒜產業崛起的明星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生活發生巨變。
如今,程連啟退休了,說起過往,他嘴上還是那句話:“要對得起鄉親們的信任。”